自力更生 重建家園:地震災區人民挺起不屈的脊梁

時間:2008-07-13 09:13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7月12日電(記者 舒適)“自己能掙錢就掙點錢,不能全靠國家養著。”四川綿竹市民黃孟泉的一句話道出了地震災區廣大受災群眾的心聲。

  今年38歲的黃孟泉以前開過一家塑膠加工廠,廠房在地震中全部坍塌,多年的積蓄和努力瞬間化為烏有,如今一無所有的他堅強地站了起來,就在從前廠房的廢址旁開起了廢品回收站,收購廢塑膠瓶和塑膠袋。

  “天天吃政府的救濟也能活,但救濟管不了一輩子,自己的生活不能坐等別人來幫忙,要學會自己救自己。”黃孟泉説,6月10日開工以來,他已經收了好幾噸廢塑膠瓶。

  正説著,28歲的楊福慧背著一袋廢塑膠瓶來到了黃孟泉的廢品收購點,這位昔日一家“農家樂”餐館的女老闆如今成為“拾荒族”。她的家本在大山中的清平鄉,地震及堰塞湖的威脅使全鄉居民被迫轉移下山。

  在臨時安置區,忙慣了的楊福慧閒不住,幾經猶豫,揀起了礦泉水瓶,她的丈夫在帳篷裏也閒不住了,跑到附近的板房建設工地去打工。她微笑著説:“只要我還能勞動,生活就會越變越好。”

  大地震已經過去兩個月,在地震災區,大部分受災群眾都和黃孟泉一樣,沒有坐等國家的救助,他們自力更生,靠自己的雙手改變生活,互幫互助,重建家園。

  在地震震中汶川縣映秀鎮,漩口中學高三學生董成凱正在幫助母親做飯。他7月5日剛在成都參加完災區延期高考,就急忙趕回家中幫助父母打理家務。“家裏受了災,國家幫了我們很大的忙,但我們不能單靠國家救助,映秀人要靠自己來建造更美的新家。”董成凱略帶稚氣的臉上流露出堅毅的神情。

  同樣在映秀,以前開餐館的唐建設夫婦震後也重操舊業,在板房安置點裏為受災群眾和廣東援建人員做飯。7月的四川天氣炎熱,身材微胖的唐建設常常汗流浹背,可她每天都硬咬著牙,堅持站在了灶臺旁。

  “廣東來的援建隊伍幫我們把板房都修好了,我們沒有理由再麻煩他們。如今他們正在給其他受災的人修建板房,給他們做做飯也是應該的。”唐建設擦擦臉上的汗,不停地用鏟子在鍋裏翻炒著,今天中午的菜是芹菜炒魚。

  在綿竹市漢旺鎮,殘疾人唐初發的汽車修理攤在中斷了40多天后,于6月25日重新開張。在安葬了因地震喪生的母親後,他就從廢墟中一件一件地刨出修理工具,重新挂起了“修車、補胎、補鞋”的簡易招牌。

  老唐一瘸一拐忙半個多小時換補一個農用車車胎,才收3塊錢,但一天下來他能掙30多塊。他説:“要生活,要養大女兒,就得靠我自己的雙手。這對孩子也是一個教育!”

  在綿竹市富興鎮杜茅村,村民劉昌義家原來的房子在地震中全部倒塌,如今他正在籌建自己的新家。“一套房修下來本來要10來萬元,現在國家給我們很多補貼,自己一共只用掏不到4萬元,國家的政策這麼好,我們沒理由不自己動手建造新家。”59歲的劉昌義滿懷期待地説。

  在廣元,利州區白朝鄉的群眾用竹木稻草搭起“純天然房子”;在安縣,竹膠板做墻、彩條布蓋頂的房子修了一排又一排;在什邡,草房、棚屋、木板房、竹膠板房,自建房各式各樣……截至7月3日,四川省災區過渡安置房累計建成164萬套,其中農村自建過渡安置房就達125萬套。

  自力更生,重建家園,災區人民正挺起不屈的脊梁,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