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點燃希望 臺灣慈濟援助四川災區紀實

時間:2008-06-25 08:1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5月17日晚,臺灣慈濟臺北分會在臺北市忠孝東路一帶發起為四川震災募捐活動。圖為義工準備出發時場景。

臺北市民眾踴躍捐款。陳立宇 攝

  6月3日,什邡市洛水鎮洛水公園受災群眾安置點。一群孩子早早地聚集在這裡,“叔叔阿姨們要教我們唱歌、玩遊戲,可有意思了。”他們滿心期待。在洛水中心小學唸書的陳靜茹是第一次來參加活動,“前幾天經過這裡,看到大家玩得那麼開心,我也想加入。”小靜茹一臉興奮。

  重災區洛水鎮的孩子們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玩得這麼開心了,他們稚嫩的笑臉上已經看不出災難的陰影。孩子們口中的“叔叔阿姨”是來自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志工們,這些天,他們駐紮在這裡,義務為當地受災群眾煮飯、治病以及開展心理輔導,無私的關愛讓災區群眾心中暖暖的。

  “512”特大地震發生後,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迅速在臺灣當地和25個國家展開募捐。5月14日,慈濟會羅明憲一行20余人就匆匆啟程,從海峽對岸趕赴四川災區。“這是一個幫助災區群眾安心、安身、安生的過程,災區群眾最需要什麼,我們就盡力給予援助。”羅明憲説。隨即,他們開始在什邡、綿竹、羅江等地選點,進駐。

  慈濟會表示,對德陽的援建工作將按照“三三”模式推進,即3年之內,分3個階段進行。

  讓災區群眾吃上熱騰騰的飯菜

  中午11時多,洛水公園門口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人們在等著打飯。慈濟會志工們正忙著準備,希望快些為受災群眾送上熱騰騰的飯菜。

  6月3日是來自臺灣高雄的慈濟志工劉再和在這裡服務的第10天,他主要負責烹飪工作。“這裡的群眾喜歡吃辣,我們在準備食物的時候就特別多放了些辣椒,希望合他們的口味。”劉再和説,“我初步準備在這裡呆半個月,不過如果有需要的話,我會繼續留在這邊服務。”

  王文鳳家就住在洛水鎮上,離洛水公園不遠,幾乎每天都來,她説:“他們做的飯菜很可口,真是辛苦他們了。”王文鳳還告訴記者,她和當地的一些村民一有空就來幫忙洗洗菜、打打雜。“人家這麼大老遠地來幫助我們,我們也不能只是等著呀,能做一點是一點嘛。”王文鳳説。

  在洛水服務點,慈濟會帶來了5噸大米和上萬套衛生食具供救災使用,每天供應午餐和晚餐,最多的時候每頓飯供應1000多人。慈濟會在綿竹市遵道鎮棚花村的救助工作也于6月2日正式開展,當晚,就供應了900份飯菜。

  醫療服務送到災區群眾身邊

  聽説鎮上來了臺灣的醫療服務人員,可以免費看病,84歲的沈述秀大娘一大早就趕到了洛水公園。接待沈大娘的是慈濟志工謝輝龍醫師,他仔細地詢問了沈大娘的病症,為她做了檢查,開了藥,“大娘,放寬心,沒什麼大礙,按時吃藥就可以了。”謝輝龍不忘細心地叮囑她。“這幾天我的腿一直痛,使不上力,現在鎮上又不好找醫生,要不是他們來幫助我們,還不知道要痛到什麼時候。”沈述秀滿意地離開了。

  “看著災區的人們受病痛的折磨,我們心裏也很難受,希望儘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謝輝龍告訴記者,慈濟會在災區的每個服務點都設了兩名醫師和兩名護理人員。當了解到當地農村缺醫少藥,而村民們要到鎮上看病大都要走一兩個小時,慈濟醫療志工們便決定提供“到府”診治服務,他們每天都會選擇一個村,深入到當地給受災群眾提供盡可能多的服務。

  慈濟會還與什邡市人民醫院簽訂了災後重建醫、教、研合作意向性協議,促進兩地醫療衛生事業的交流與發展。

  心理輔導帶災區群眾走出陰霾

  “經過大災後,一些人特別是孩子很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羅明憲説,“我們希望通過心理輔導,讓孩子們感受到溫暖,能夠敞開心扉。”

  李憲宗是心理輔導組的一員,他告訴記者,他們針對孩子的心理分為靜態和動態輔導,靜態主要是給他們講故事、説道理,動態是教他們唱歌、畫畫和玩遊戲,都是一些孩子容易接受的形式。李憲宗説:“和孩子們在一起的這些日子,儘管辛苦一點,但卻很幸福。”

  在慈濟志工的感染下,當地的一些孩子紛紛當起了義工。周丹是東汽技校的一名學生,現在學校放假了,她就來到棚花村幫著慈濟志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烈日下,她挨家挨戶去登記受災情況,幫忙送餐,打掃清潔。周丹説,再過一段時間,自己和同學們就要被安排到外地繼續求學了,所以希望自己能多為家鄉出點力。洛水中學的蔣弘吉今年16歲,但他給人的感覺相當懂事,在洛水公園救助點,他給慈濟志工當起了翻譯,讓慈濟志工與當地老百姓交流起來更加順暢。“在這裡,我能學到很多東西,特別是做人的道理,我也要向這些叔叔阿姨們學習,為這個社會奉獻愛心,貢獻力量。”

  中午12時,每天飯前的祈禱時間到了。志工們紛紛自覺起立,雙手合十,心中默念:“我的心在靜思中感恩,祈求平安吉祥滿人間……”(劉勳)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