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幹部、汶川縣常務副縣長:民族之情在大災中凝聚

時間:2008-06-08 10:52   來源:新華網

  5月27日,四川省寶興縣磽磧藏族鄉的藏族同胞在維修塌方路段。汶川地震以後,從成都繞經雅安、馬爾康至汶川的公路成為通往汶川的“生命通道”。沿線的藏族群眾自發行動起來護路排險,確保道路暢通無阻。 新華社記者 李健 攝

  新華網四川汶川6月7日電(記者 唐召明)他,紅黑的臉龐,結實的中等身材,有著藏族“康巴漢子”的率真和堅毅。37歲的汶川縣常務副縣長張通榮,是位藏族幹部。記者7日下午在汶川縣政府辦公的危樓里找到了正在忙碌的張通榮。

  這位親歷汶川大地震的藏族幹部,回憶起這場驚心動魄的瞬間,他最大的感受,是藏漢羌等各族人民所凝聚起共同戰勝災害的那種偉大力量。以下是他的親歷:

  5月12日14時28分,我的家鄉發生了里氏8.0級地震。瞬間,昔日美麗的家園化為烏有。

  14時35分,余震不斷,我們縣城周邊的山岩還在垮塌,塵土滾滾。在縣委大門前,站著一群滿身塵土的人,眼神雖有些驚恐,但更多的是堅毅。我和羌族縣委書記王斌衝出了辦公室,王斌舉起右手揮臂高呼:“是縣級幹部的,到這里來集中……”奔逃人群中,扶著老母帶著小孩的各族縣級幹部快步跑了過來。

  10分鐘後,當我和王斌等民族幹部來到駐汶川縣城武警等部隊搬兵時,整個汶川縣還處在余震不斷、房屋繼續倒塌之中。

  半個小時後,面臨這場大災難,全縣自動聚集一起的100多名各民族幹部在看著我們作出決策。

  災情就是命令。我們緊急啟動一級應急預案,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組建“學校搶險救援、醫療救護防疫、道路搶險、通信水電搶險、赴鄉鎮搶險救援、後勤保障、維護穩定、宣傳信息”8個工作組,組織全縣各族黨員幹部、公安、武警、森警、消防、民兵應急分隊等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很快,全縣的各民族黨員幹部立即奔赴指定的崗位。展開了一場絕地大營救。

  大街上,滿身塵土的受災群眾,在縣委、政府的組織下,手拉著手,井然有序地分三路撤離。經過3個多小時的生死大轉移,全縣城近4萬居民全部安全撤離。

  我最難忘的,是銀杏鄉沙坪關藏族黨支書龍德強。他強忍失去4名至親的悲痛,喊著“是共產黨員的,跟我來!”組織帶領各族黨員幹部和民兵,攜老扶幼轉移群眾。

  當晚7時左右,龍德強帶人將全村4個村民小組、500余名群眾全部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地帶。後來,一些民族村民向我哭著述說了當時的情況:“要是沒有他,不知當天還要死傷多少人!”

  大地震發生1個小時後,汶川縣城通往馬爾康、映秀、茂縣的公路全部中斷,我們這里成了“孤島”,救災物資怎麼辦?于是,我們縣委作出了決策:即對縣城內的2個加油站和4個超市實施政府緊急調動的“軍管”制度,以解決以後抗震救災所需燃油料供應和對老幼等重點人群的食品以及飲水保障,因為縣城的糧食和能夠飲用的水只夠使用3天時間。

  地震後臨時安置點下起小雨,沒有帳篷和雨具,我就和其他幹部從所接管的超市拿來塑料薄膜提供給大家。從大地震發生至今,各民族幹部群眾相互幫助,不分民族,讓我看到了中華民族所凝聚起的偉大力量。

  在大地震發生的危急時刻,汶川各民族幹部群眾表現出高尚的風格:個體醫生吳天燕主動捐獻了價值幾千元的藥品;銀杏鄉興文坪村街上組60多歲的村醫生宋利兵將價值1萬多元的藥品捐了出來;銀杏鄉一碗水村的醫生羅清順將價值3000多元的藥品捐了出來,搶救傷員25人,並將自己配制的“大鍋湯”供村民和過往群眾喝……一幕幕救死扶傷的場景,讓我無不為之感動。

  44歲的共產黨員、映秀小學藏族校長譚國強,在得知不足百米遠的坍塌樓下壓著遇難的妻子與岳母時,依然堅定指揮學校的救援工作。

  無情的大地震奪去了銀杏鄉黨委委員、黨政辦主任明貴學2歲多的獨生女兒的生命,並造成他妻子終身殘疾;在映秀鎮貸款購置才一年的新家毀于一旦。這位藏族幹部說,“我今生今世都愧對女兒和妻子,要是我不顧鄉親們,或許能見上女兒最後一面,照顧一下受重傷的妻子,但我是黨員幹部。”地震發生後,明貴學主動申請到偏僻邊遠、被群眾稱為“死亡之路”的沙坪關村,組織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好幾次差點墜入岷江,被飛石擊中。

  5月23日,明貴學在鄉黨委、政府領導的多次勸說下,請假到成都川醫探望已截肢的妻子。25日,他又回到了工作崗位。

  前幾天,50多歲的羌族幹部、縣政協主席余朝榮累倒在工作崗位上,而他的女婿羅澤東一直生死不明,他忍住淚水超強度工作。

  雖然我家鄉在地震中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我相信有中華民族團結所凝聚起的偉大力量是能夠戰勝任何困難,重建我們美麗家園的。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