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專家釋疑:汶川地震為何校舍倒塌多

時間:2008-05-16 18:14   來源:中國經濟網

  汶川地震的搜救工作正在爭分奪秒地進行,全國人民的心為災區楸緊。由於地震發生在學校上課時間,災難中死傷的師生人數眾多,人們在扼腕嘆息之餘也不禁存有疑問:為什麼學校樓房在地震面前如此脆弱?為此,記者走訪了工程抗震專家、中國科學院周錫元院士,請他來解答相關的問題。

  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有三種原因

  周錫元院士介紹,分析地震常常有兩個標準:一是我們平時常説的震級,代表地震釋放的總能量;另一個是烈度,代表地震産生的破壞力,因此設計建築時,參考的指標是烈度。

  如果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損毀,基本上有三種原因:

  一是沒有按標準建造。我國70年代就有了相應的房屋抗震標準,唐山大地震及其後幾經修改,現行的有2001年發佈的《建築抗震設計規範》。但有的建築沒有依照標準實行,設計不當,抗震性能差。

  二是地震超過預計強度。如汶川的房屋設計規範是7度,部分地區是6度,面對如此強的地震就較難抵禦。

  三是工程品質不過關。建築按照標準設計了,還需要嚴格地進行施工建設,否則抗震能力就會打折扣。

  校舍建築抗震能力差是世界性的普遍問題

  周院士表示,校舍抗震能力差,這是世界性的普遍問題,他為記者舉了個例子——1933年,美國的長灘(Long Beach)發生地震,導致學校倒塌。所幸已是放學時間,沒有什麼學生傷亡。

  “我國學校的設計和建設,也是按標準走的,問題在於沒有提高標準。”周錫元説,學校在抗震方面存在幾個先天缺陷:

  一是房間大。躲到衛生間等場所是地震發生時的一條逃生原則,原因就在於空間狹小、有墻面支撐,墻的面積大抗震能力就強。但學校教室、活動室等場所空間都比較大,相對而言墻的面積就小。

  二是窗戶大。教學需要良好的光線,採光使用大面積的窗戶設計,相應地使得墻的面積大大縮減。

  三是走廊設計。一般學校都採用單面、外廊的走廊設計,多由柱子支撐,如果教室兩邊都是走廊,在縱向上一間教室就只有前後的兩面墻抗震,兩邊柱子的作用則很弱。

  可考慮將學校建成緊急避難場所

  地震難以預測,往往發生在預期可能性小的地方,如國內唐山、臺灣,國外日本神戶,研究者尚未完全掌握其規律。而抗震標準每增加一度,成本普遍增加5%-10%,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將所有房屋標準都提高顯然不現實。

  怎麼樣才能不花錢又抗震,是長久以來工程師們極力攻克的難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周錫元教授提出了他的思考,他建議:對學校、醫院等人口密集、人群自救能力差的地方,提高標準,加強抗震能力,賦予緊急避難場所的功能。這樣在發生災難的時候,學校可以放假,騰出來作為避難場所。而城市需要有避難地點。(記者:牟修銳 秦海波)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