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品牌 臺商王新富開啟大陸文具“新時代”

時間:2008-04-09 08:45   來源:台灣網


臺商王新富 

  台灣網4月8日福州消息   一走進福州新代公司,迎接記者的是輕柔而熟悉的閩南語歌曲,那些鋼筋水泥的硬邦邦的廠房,頓時讓人感覺柔和了許多。

  福州新代實業有限公司是臺商王新富於1989年獨資150萬美元創立的,是文化用品業最早在大陸投資的臺資企業之一,也是目前大陸最專業的從事文具研究、設計、製造和銷售的集團化專業公司。在近20年中,新代公司創造出了備受兒童喜愛的“西瓜太郎”、 “KIKICOCO”、“甜蜜蜂”、“KUKUMALU”、“QQ豬”等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系列品牌的削筆機、書包、水彩筆等文具品牌。如今,新代在北京等17個大中城市設有分公司,在深圳等11個城市和地區設有辦事處或總代理。
 
  文雅商人,廠房裏飄揚著輕柔的閩南語歌聲

  不知道是否因為做的是兒童文具用品的關係,現年52歲的新代董事長王新富看起來頗似文人雅士,但又有兒童般活潑和開朗的性格。記者採訪的那天,他穿著一件灰白色的西裝外套,看起來簡潔大方,一頭濃黑而整齊的頭髮讓人感覺特有精神。他待人親切隨和,説話的聲音平緩而清晰,聽起來頗有磁性感。他所表現出來的儒雅和紳士般的風度,確實不太像那些在觥籌交錯中忙忙碌碌的商人。
 
  除了從外表上感覺王新富頗有文雅的風度外,工廠內一個小小的細節也讓人印象深刻。一走進新代公司,在員工忙碌的廠房內,卻飄揚著輕柔而熟悉的閩南語歌曲。在這樣的氛圍裏,的確使人們的心情頓覺寧靜了許多,同時也少了幾許的浮躁。我們的對話始終有輕柔的樂聲伴隨,再加上王新富磁性的嗓音、謙和的態度,這樣的採訪只能用兩個字形容:舒服。
 
  “天高任鳥飛”,新代在大陸開啟了品牌之路
 
  我們的談話從企業的發展歷程談起。王新富看似思緒萬千,但卻是有條不紊的講述著。他介紹,早在1970年,新代就已經在臺灣開始從事新潮文具的生産了,那時候一直做的是OEM模式,也就是承接外國訂單,做外國品牌的代工生産。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臺灣人力成本和新台幣匯率的提升,新代在臺灣明顯感到了成本的壓力。而當時,大陸改革開放也才十年左右,正在積極對外招商引資。看重了大陸廉價的勞力和土地資源,王新富於1989年來到大陸投資設廠。
 
  王新富説,來到大陸後,其實新代一直還是從事代工生産,即早期很多臺灣製造類企業在大陸的經營模式:臺灣接單,大陸生産。新代尚沒有創立自己的品牌,銷售市場也仍然只是臺灣和外國的市場。然而正所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來到大陸後的王新富逐漸被大陸巨大的市場潛力所吸引。他説,那時候一方面是代工生産做久了,接到單子就好像天上掉了個餡餅似的,難免有誠惶誠恐的感覺;另一方面,大陸人口這麼多,學生也這麼多,文具品市場該是多麼大啊!而且當時大陸文具品從技術到設計都比較欠缺,這一點正是新代的優勢所在。於是在大陸做了兩、三年的代工生産後,新代“主動出擊”,開始創立自己的品牌。接著,1994年“西瓜太郎”應運而生了。從此,大陸的文具品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概念,不再僅僅是實用和耐用了,而是增添了童趣和奇妙的設計。
 
  伴隨著“西瓜太郎”的成功,新代相繼開發了各種各樣的文具品牌,所生産的文具用品範圍也日趨廣泛,從文具盒到橡皮擦,從書包到銷鉛筆機,新代不但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小文具品王國”,而且也影響了大陸對於文具品概念的理解。這個“王國”所生産出來的小産品精巧實用,充滿了天真的童趣,讓文具品不僅僅是文具品,更是欣賞和愛不釋手的玩具。在文具品市場打出自己的品牌後,新代又于1999年開始涉足童裝市場。近幾年,新代又把發展的觸角延伸到了3歲嬰幼兒用品領域,生産圍兜、帽子等,也取得了不小的收益。
 
  隨著新代的一系列文具品牌在大陸所取得的成功,有不少媒體稱讚新代開啟了大陸文具品的新時代。對此,作為經營者的王新富雖然只是爽朗一笑,沒有直接對此做出回應,他以舉例子的方式對這個評價給予了最好的回答。他説,比如削鉛筆,以前大陸先是用小刀削,後來變成把鉛筆芯伸進刀片裏銷,這些方法都容易導致筆芯銷斷。新代的削鉛筆機大大打破了孩子們削鉛筆的習慣,我們是把鉛筆心伸進筆筒裏,用手搖的方法削,無論手搖得多麼用勁,筆芯都不會折斷。説到這裡,王新富似乎是想起了什麼,他開心一笑説,當時我們還要經常派員工到學校去,教大家怎麼樣使用我們的産品。
 
  選擇和開拓通路,讓企業走得更好
 
  對於新代的成功,王新富非常認真地總結道,一方面是因為産品的獨特性,另一方面要得益於企業通路的開拓。王新富非常強調企業通路的選擇和開拓。他説,以前我們銷售走的是百貨商場專櫃這條路,但是這個不利於企業的發展。因為商場專櫃必須拿走30%的利潤,如原來2.5元的價格在專櫃裏可能得賣到10元,這還不包括聘請的專櫃員工的工資成本。這樣無形中限制了我們的消費者範圍,因為我們生産的是小文具,面對的是普通的消費者。
 
  王新富説,企業後來選擇的是自己開專櫃經營店的方式。他介紹,新代在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對當地市場經營的公司,這樣雖然前期成本比較大,但一方面比較容易掌握零售價格,另一方面也能遏制經批發出去後的産品由於行銷環節不同而産生不同的定價,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也損害公司的形象。
 
  除了把握産品通路以外,王新富表示,由於文具用品市場的特殊性,即一般銷售旺季是在每年的兩個開學季,因此新代除了重視內銷市場外,同時也兼作外銷市場,但做的仍是代工生産,如迪士尼品牌。至於為何不在外國開拓新代自己的品牌市場,王新富若有所思的表示,這主要還是因為文化的關係,新代的産品無論從設計還是從理念來講,都比較適合中國人的口味,而這也是我們企業一直以來堅持的。
 
  王新富説,文具品生産是一個比較容易進入的行業,門檻不高,因此競爭也非常激烈。但是面對競爭,新代只有加入競爭。通過競爭,淘汰掉不適合的廠家,並利用自己的技術創新優勢,研發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文具用品,同時針對新代文具被倣冒比較嚴重的情況,申請專利,加強自我保護。同時,利用大陸的成本優勢,經營好外銷市場。
 
  王新富還介紹説,他在臺灣的公司現在也一直在經營,但是臺灣的公司是大陸的企業帶動起來的,現在主要承擔的是業務服務類的工作,即為大陸的工廠提供後勤保障。
 
  説到此,王新富很自然地談起了兩岸“三通”議題,他説,以前一想到要回臺灣或者來大陸都會非常害怕,因為覺得太累了,要轉机那麼多次,等那麼久的飛機,會等得受不了的。現在好多了,有“小三通”、“春節包機”等,的確方便了很多。如果能開放兩岸的直航就更好了,如果有直航,臺灣的第三産業,特別是業務服務類企業就能獲得非常不錯的發展。
 
  落地生根,回饋社會
 
  新代在大陸取得了成功,不但創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在大陸文具市場擁有了自己獨特的地位,同時公司的註冊資金也不斷增加,真正是“小文具裏做出了大企業”。王新富説,剛來大陸時,註冊資金是150萬美元,有員工20個人,如今公司的註冊資金達到了2000多萬美元,員工人數在六、七百左右,如今還缺員工200人。
 
  一個企業的成功不僅僅在於數字上的增添,更在於企業與當地的融合。據介紹,早在1993年,新代就成立了福州市首家合資企業計劃生育協會,1994年又成立了工會和婦聯,這些都大大促進了企業與當地的融合。王新富説,由於他們生産的是文具用品,因此他們每年都會資助貧困生文具用品,2005年福州發生龍王颱風後,他們也捐助了價值15萬元的文具用品給受災地區的兒童。
 
  王新富在福州投資近二十年,從與他輕鬆而爽朗的談話中,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已經融入了大陸的生活中。當問及他對於經營事業,融入當地,回饋社會的心情時,他的一句簡單而樸實的回答就足以概括了:工廠在這裡了,我們已經落地生根了。(徐麗麟)

 

進入專欄臺資企業在大陸>>>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