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感言:“在大陸我感覺到了溫暖”

時間:2008-03-26 08:0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大陸,一場車禍幾乎讓他離開這個世界,但也讓他感覺到了溫暖和希望。

  2007年10月28日淩晨,遼寧省盤錦市第一人民醫院裏,正在全力搶救一名在車禍中受傷的、生命垂危的人。他的身邊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只是從他身上的證件才得知,他是臺灣人,是臺灣財團法人兩岸交流基金會駐北京代表——張家瑜先生。

  原來,張家瑜是應盤錦市外經貿局的邀請,到盤錦商討招商引資的大事。為了趕時間,才搭乘夜班車,不想卻發生了開頭的一幕。

  孤身一人,獨處異地,又發生了車禍,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形,張家瑜都還有些後怕。“要是沒有盤錦市醫院的搶救、沒有當地政府和交通大隊的幫助,還真不知道會怎樣呢。”

  當時,盤錦市第一人民醫院對張家瑜全力搶救,經過52天的精心護理,才使他轉危為安。住院期間,張家瑜還收到了當地政府和交警大隊送來的鮮花、水果、營養品。

  “一個普通的臺灣人能在大陸得到這樣的關懷,覺得很溫暖。我現在聽到東北話還是覺得好親切,特別是當時護士小姐一天要問上好多次的那句‘得不得勁’。”張家瑜十分得意地向筆者展示了他那並不太地道的“東北腔”。

  説起在大陸的經歷,張家瑜的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他説,之所以來大陸投資創業,其實還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

  “20年前父親的一句話——臺灣的未來在大陸,對我影響深遠。所以,我應該算是比較早到大陸投資的臺商之一。”張家瑜告訴筆者,他1994年就在江蘇昆山投資了,接下來這十多年中深刻感受到大陸的巨大變化。

  兩岸的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大陸是個巨大的市場,這一點是大多數臺灣人的共識。所以,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到大陸投資創業。張家瑜説,“不僅僅是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可能很多你們都不一定去過的地方現在也都有臺商的足跡。”

  張家瑜現在在盤錦也有了自己的投資項目。對於盤錦的情況,他是如數家珍:盤錦有300萬個蔬菜大棚、有世界最大的蘆葦草田、有大面積的大米種植。假設一部分的大棚可與醬瓜食品業者合作,一部分的大棚可發展成專業的花卉養殖;而蘆葦草和粳米的稻桿能做出可分解無污染的花盆。“農業是近年來臺商投資的熱點領域,許多臺商經常到大陸各地考察,為的就是發現機會、創造財富。”■ 魏勤英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