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感受棒球熱:拼到奧運門票 熱鬧勝過“大選”

時間:2008-03-21 08:04   來源:世界新聞報



3月12日,中國臺北隊拿到奧運門票後現場球迷打出標語“北京,我們來了!”

  3月12日,中國臺北隊在奧運棒球資格賽中,以5比0的佳績戰勝澳大利亞隊,確定拿到進軍北京奧運會的門票。

  由於王建民、陳金鋒和潘威倫等島內棒球好手都因故缺席,所以之前臺灣老百姓並不看好這場比賽。但沒想到,年輕新秀現場表現極佳,順利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在勝負已定的那一刻,現場的球迷迫不及待地打出的巨幅標語“北京,我們來了!”而無數現場、電視機前的民眾感動落淚!

  拼到奧運會門票

  氣氛比“大選”熱鬧

  3月10日,中國臺北隊與加拿大隊的比賽中,前者以一分之差飲恨,敗給了加拿大,令島內球迷扼腕。中國臺北隊總教練洪一中也透露,當天不少球員當場情緒失控落淚。這場比賽不但是中國臺北隊的首敗,也導致12日與澳大利亞隊的比賽成為殊死戰。因為中國臺北隊若再失利,將與北京奧運無緣。更令人緊張的是,澳大利亞隊與加拿大隊之戰,澳隊以10比5的佳績擊敗加隊,可想而知澳隊是更難纏的勁敵。

  當晚9點,中國臺北隊打敗澳大利亞隊,確定取得奧運門票時,不論是球場的民眾還是電視機前的觀眾,都一片沸騰,情緒達到了最高點。大街小巷都傳來歡呼聲,比這陣子的臺灣“大選”還熱鬧。更搞笑的是,我的一個同學還因賭中國臺北隊必輸,要跳校門口的噴水池。原本他以為悄無聲地草草跳完兌現承諾了事,可沒想當晚水池旁已經圍觀了近三十名學生,等著看他跳。結果,他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跳了五次,最後一次甚至在池子裏游泳。不難看出,全臺灣的民眾對於中國臺北隊能取得奧運門票的激動與興奮之情。

  日據時代傳入臺灣

  打敗日本全島沸騰

  臺灣民眾如此熱衷棒球,原因不外乎棒球運動歷史悠久在島內各項運動中人氣位居首位。

  臺灣棒球運動起源於日據時期,1895年日本首創以“野球”一詞取代baseball。因此,這一年被稱為日本的“野球元年”。同年,日本殖民者佔領臺灣,棒球運動也隨之進入。1906年3月,臺灣出現了第一支正式棒球隊——“臺灣總督府中學校棒球隊”,由“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今臺北建國高級中學)校長主導成立。但是棒球第一次吸引所有民眾的目光,成為全民運動,則始於“紅葉傳奇”。

  “紅葉傳奇”開始是臺東縣紅葉小學的一支棒球隊。在艱苦的環境下,這支隊伍以石為球、以棍為棒訓練,並在樹榦上綁廢輪胎讓小球員練習揮棒。1968年8月25日,他們締造了臺灣棒球史上非常關鍵性的一役:紅葉少棒隊與曾獲得世界冠軍的日本和歌山少棒隊比賽,最後紅葉竟以7比0的懸殊比分擊敗勁敵而震驚棒壇,從此聲名大噪。此戰不但使紅葉少棒隊成為傳奇,同時也讓臺灣人民信心大增,掀起一陣“棒球民族主義”熱潮。

  其後則是金龍少棒隊于1969年8月24日,在美國舉辦的第23屆世界少棒錦標賽中,以5比0擊敗美國代表隊榮獲冠軍。這次的比賽時逢黑白電視剛出現的年代,老一輩的臺灣人,例如我父親,都還記得當時由於時差關係,熬到淩晨三四點看完比賽的情形。比賽期間,只要一到晚上,家家戶戶都會聚集在村子裏少數擁有電視機的人家中,聚精會神看比賽。父親回憶説,當時由於處在“戒嚴”狀態,大家做什麼都要聽當局的指令,但唯獨看比賽大家可以自由行事。當金龍隊確定取得冠軍的那一晚,雖然已是淩晨,但是家家戶戶都拿出事先買好的爆竹到大街上一起放,慶祝勝利。父親説那時候才知道什麼叫做“萬人空巷”。金龍隊凱旋返臺時,如同英雄般受到15萬民眾的狂熱歡迎。因為這是臺灣第一次獲得世界性的比賽冠軍,也奠定了棒球在臺灣人民心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賽季時一票難求

  拉拉隊劍技弩張

  臺灣的職業棒球賽,每個賽季通常都會邀請一些達官顯貴來開第一場球。例如2003年的球賽,就由陳水扁主持開幕式。而越到了後面的賽事,門票就越是一票難求,也只有親臨現場,才真正的了解臺灣人有多愛棒球。

  一開始,我對棒球並沒有多大熱情,因為我生長的年代正好碰到職棒涉賭案的低潮期。直到2001年在臺灣舉辦的第21屆亞洲棒球錦標賽,我無意間看到電視直播最後一場對日本隊,中國臺北隊球員陳金峰擊出全壘打,全場歡聲雷動,連主播都興奮得聲音顫抖,才第一次感受到什麼是臺灣棒球的魅力。而真正喜歡上棒球,還是從我第一次到現場觀賞“中華職棒”的比賽開始。

  那是一場“統一獅”隊對“兄弟象”隊的封王比賽,也就是島內職棒最熱門、歷史也最悠久的兩隊爭奪冠軍。當天球場觀眾席爆滿,觀眾席也依據比賽球隊的休息室所屬方位,分成兩個區,兩隊的支援者壁壘分明遙遙相望。我原本是沒有什麼偏好,但是由於帶我看比賽的朋友支援“統一獅”,所以我坐在“統一獅”這一邊。

  場內有不少攤位販賣“統一獅”隊的相關産品,包括球帽、加油喇叭、海報等,還有人在發放寫著“勝”字的免費文身貼紙。我的朋友拿了貼紙二話不説就貼到臉上,我也受感染,買了一支加油喇叭。比賽開始之後,觀眾席的拉拉隊們不斷使出五花八門的加油方式和口號,我在眼花繚亂之餘,更驚訝朋友竟熟記各種加油的口號與手勢。結果我因一時緊張,竟然在對方球隊打出好球時吹響了加油喇叭,馬上遭受週遭觀眾的白眼。朋友警告我,要是在南部觀賽,就可能被人刀槍相向!

  新聞連結/LINK

  臺灣棒球走過將近半世紀

  最初只有少年棒球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當時臺灣尚未發展出成人棒球(成棒)與職業棒球(職棒)體系,所以年輕球員並沒有出路。這也是為什麼當時雖然棒球在臺灣非常熱門,但棒球職業運動選手仍然很少。直到孫運璇擔任“行政院長”後,才制定了臺灣運動員國際比賽得名次,當局發獎金的制度,再加上陸續有了成棒、職棒等一套完整的體系,才使得臺灣的棒球真正開始茁壯。

  1989年10月23日,由味全、統一、三商、兄弟四個臺灣著名企業贊助的“中華職業棒球聯盟”正式成立,並分別選擇了龍、獅、虎、象作為其球隊的吉祥物。1990年3月17日臺灣棒球史上的第一季職棒聯賽開打,共有兄弟象、統一獅、三商虎與味全龍等四隊參賽,臺灣的棒球新紀元就此揭開序幕。

  票價不貴球星不少

  如今,臺灣職棒球隊增加到6支。3月到10月可以説是臺灣棒球迷的黃金期。比賽現場遍及臺灣各縣市,票價大概200到300元新台幣之間(4元新台幣約合1元人民幣),不算貴。現在“中華職棒”炙手可熱的兩個球隊分別是“統一獅”和“La New熊”。“La New熊”曾在2001年第21屆亞洲棒球錦標賽與日本隊的比賽中,擊出全壘打成為當時的英雄。“統一獅”的代表人物之一,則是在2004年雅典奧運資格賽上,為中國臺北隊取得奧運門票的潘威倫。

  球手命運各不相同

  目前,“中華職棒”一般球員基本的月薪是20萬元新台幣起跳,而像陳金鋒的月薪則是50萬元新台幣,潘威倫的月薪則是46萬元新台幣。不過事實上,棒球手的生活非常單調,每天生活的中心不外乎就是練習、比賽,且一個球員的職業生涯僅僅只有10年到15年,有些球員在退役後,要是沒有辦法擔任學校的棒球教練,就只得另謀出路。甚至有一位曾經是“兄弟象”隊的王牌球員,如今竟擺攤賣凍雞爪等小吃,實在令人不勝唏噓。當然也有幸運的人。如王建民,他在美國大聯盟擔任投手,坐擁千萬的年薪,返臺時永遠是媒體的焦點。報紙雜誌上更常常出現他的巨幅廣告,只要是有他的比賽,各家電視臺更是不記成本地爭先取得直播權。“建仔”無疑成了收視率的保證。(王豪)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