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序列顯示臺中惠來人源自大陸北方(組圖)

時間:2008-03-20 10:56   來源:你好臺灣網


1:古惠來人的復原頭像

  你好臺灣網3月19日訊 本台駐臺北記者陳江濱、謝際爭報道:

  臺灣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上海復旦大學與花蓮慈濟大學共同進行的一項古代人類DNA實驗結果顯示,距今1300年前臺中惠來人遺骸的母系血緣,可能來自山東、河北到東北這個範圍。而從鹿寮遺址出土的玻璃珠成分分析,更發現當時臺灣和大陸以及東南亞的貿易往來密切。

  科博館是從2002年7月1日開始進行臺中惠來遺址的挖掘,研究表明該遺址距今已有約3000年的歷史。在此處發現至少有牛罵頭、營埔及番仔園三層文化的堆積,其中以1300年前俯身遺骸的出土,為臺中市內首次發現,具有重大的考古學意義。

  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何傳坤博士在發佈會上表示,臺中惠來古遺址出土的人骨,至今有29具,為了進一步探詢臺中人的祖先來自何處,科博館從2006年起,和上海復旦大學及花蓮慈濟大學合作,以惠來遺址出土人骨,嘗試進行古代DNA實驗,選取了三顆來自不同個體的牙齒,最後成功抽出一個樣本的粒線體DNA。粒線體DNA是母系遺傳,可以了解個體的母系血緣。初步實驗結果顯示,惠來人的母系血緣可能來自大陸北方,也就是山東、河北到東北這個範圍。

  由於古代DNA實驗尚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克服,此結果尚待驗證,古代DNA實驗很容易受到研究者本身DNA的“污染”而産生不同結果。為此,該研究團隊已經另送不同樣本到加拿大,由大陸權威學者楊亞東主持的古代DNA實驗室針對“污染”問題進行分析。但何博士認為,這已經是臺灣考古學研究的一個新里程碑。

  此外,臺灣中部地區鐵器時代的番子園文化,裝飾品以玻璃珠最常見,可能的用途為頸飾、腕飾、耳飾或衣物綴飾。在臺中市惠來遺址、臺中縣沙鹿鎮鹿寮遺址和南勢坑遺址,都出土不少玻璃珠,顏色與形狀種類繁多。根據對鹿寮遺址玻璃珠的成分分析,可知這些玻璃珠的來源複雜。其中包括了鈉鈣玻璃,屬於西方典型的鈉鈣硅酸鹽玻璃體系,可能來自印度。此外有高鉛硅酸鹽玻璃和鉀鉛硅酸鹽玻璃,使用氧化鉛作為玻璃的助熔劑,是中國古代製造玻璃的主要特徵。何博士説,這代表當時臺灣是聯繫大陸和東南亞海上交通的重要轉机站,可説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樞紐。

  關於這批玻璃珠的來源為何?是從大陸傳入臺灣?或是大陸的玻璃製作技術傳入東南亞,而又返銷回臺灣,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另外科博館也展示一件根據惠來遺址發掘出土文物所想像復原的陶獸足,考古隊在發掘營埔遺址時又發現了五件。陶獸足是一種特殊的古代遺物,只在臺灣營埔文化的少數遺址出現過。營埔文化是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史前文化,年代大約在距今3500年至1500年之間,遺物包括多種石器,以及以灰黑色為主的陶器。

  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是臺中市極具參觀價值的科學會堂,全館分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中國科學廳、地球環境廳及植物園,豐富館藏在淺顯易懂的解説中為民眾開闊視野。該館的“臺灣獼猴”及“臺灣艷紅鹿子百合”兩項特展也曾到大陸數個城市展出交流。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