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從包機到直航有多遠?

時間:2008-01-29 12:14   來源:環球雜誌






    發端于5年前的春節包機,無疑是兩岸恢復交流20年中最具轟動效應的事件之一。這5年間,人們對春節包機經歷了從熱烈歡呼到平靜平淡的過程。面對兩岸客運包機常態化遲遲不能突破的狀況,人們對待這樣一種節日性的包機安排表現出另一種“常態化”的態度,其中包含著對眾望所歸的兩岸直航裹足難行的無奈。

  海峽兩岸,從包機到直航有多遠?

  2月1日,新任的臺灣地區第七屆“立法委員”將展開首個會期。同一天,2008年兩岸春節包機將起飛,海南航空將執行首航任務。農曆新年前後的15天裏,兩岸共12家航空公司將有93個往返航班飛越海峽。

  2008年是兩岸春節包機五週年,人們似乎不再像2003年、2005年、2006年那麼關切春節包機,尤其是臺灣的媒體、民眾和航空公司都不似當年的興奮——報道寥寥,不過是些服務性的消息;臺胞反應平靜,雖然包機仍是“一票難求”;而航商更是“銷聲匿跡”,不再搞什麼發佈會。

  5年曲折路

  2003年1月26日上午,海峽兩岸以及海外的眾多媒體都將目光聚焦到了上海浦東機場。《環球》雜誌記者熟識的一位同行在後來發出的新聞稿中這樣記錄:“晨霧輕籠,機場上空傳送著令人激動的訊號:‘上海進近!我是華航585,高度5100米!’‘上海進近!早晨好!請下降至2700米,進35號跑道!’上午8時52分,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一架波音747-400型客機衝破冬霧與陰霾,平穩降落在浦東機場。”

  那是一個已被寫入歷史的瞬間。輾轉了約5個小時,臺灣“中華航空公司”CI 585班機由臺北飛抵上海,成為1949年以來首架降落在祖國大陸的臺灣民航客機。

  很多人或許已經忘記,2003年的這次“破冰”包機,並不叫“兩岸春節包機”,而是“臺商春節包機”。

  2002年10月,臺灣地區“立法委員”、中國臺商協會理事長蔣孝嚴提出在2003年春節期間採取“直航包機”的方式方便在大陸投資的臺商返鄉過年。此建議獲得島內各界的廣泛響應,得到臺灣百餘位“立委”的聯署支援。

  大陸方面立即做出積極回應。國臺辦主任陳雲林表示,在大陸臺商及其家屬希望在春節期間包機直航,返鄉過年,是合情合理的要求,也是一件完全可以辦到的事情。國臺辦及大陸民航有關方面還表示,希望本著平等互利和“直接雙向、互惠互利”的原則,使大陸航空公司的飛機能參與包機運輸。

  然而,大陸方面的誠意和善意卻遭到了臺灣當局的拒絕,臺灣當局通過的“大陸臺商春節返鄉專案”規定,只允許臺灣民航業者申請在春節期間以包機方式運載大陸臺商回鄉過年;包機的出發航點限于臺北桃園機場或高雄機場,抵達機場只能是上海浦東機場或虹橋機場;包機來回都需在香港、澳門中途降落;乘客只能是大陸臺商及眷屬。因此,2003年的“臺商春節包機”就被臺灣當局改成了單向的“包機曲航”。

  但是,從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著想,大陸方面還是以積極態度促成此事,作為個案處理,特事特辦,最終促成了這次歷史性的“兩岸飛行”。

  2003年的首次兩岸客運包機受到全球高度關注,被普遍視為兩岸關係史上具有指標性意義的一件大事。臺灣華航班機的機長張以松當時在接受採訪時説“這是一次完美的飛行”;當時上海臺資企業協會會長葉惠德乘坐首航包機返臺,登上包機前説了一句“多少人等直航等白了頭,島內為直航預備的飛機都長滿了銹”,至今讓人記憶猶新;臺灣華航時任董事長李雲寧則表示,今天的包機雖然不賺錢,但希望有助於兩岸直航。當被問及希望何時直航,他的回答是“最好明天”。

  2004年,由於臺灣當局仍然繼續堅持不合理的“單向單程”主張,兩岸春節包機未能實施。

  2005年1月29日,上午9時28分,經過1個多小時飛行的南方航空CZ 3097航班,搭載著242名臺商及眷屬由廣州飛抵臺北桃園機場。這同樣是一次歷史性的飛行,這是大陸民航客機半個多世紀來首度飛抵臺灣。媒體這樣評論:“短短的83分鐘,飛越了56年的時空”。

  這次的包機被定位為“兩岸春節包機”,在廣大臺商、島內有識之士的強烈呼籲和大陸方面的務實推動下成功實施,兩岸航空公司共同參與、雙方對飛、雙向載客;包機不必降落港澳;大陸航點除上海外,增加了北京、廣州兩個航點。因此收到了熱烈反響,媒體熱烈報道,廣大臺胞興奮地給予好評,兩岸航空業者也積極參與。記者在那一天的文章裏寫道:“這一天,無疑將銘刻在兩岸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

  但是,臺灣當局仍不放棄對包機事宜的限制性思維:要求航機須繞經香港飛行情報區,使得春節包機仍是“曲航”而非直航;將搭載對象限定於臺商及其眷屬。記者當年曾採訪的幾位在北京高校就讀的臺灣學生用了一個詞表達自己的感受——“受傷”,因為臺灣當局對包機乘客的限制,他們沒有“資格”乘坐包機回臺過年。

  2005年11月,海峽兩岸航空運輸交流委員會與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就2006年兩岸春節包機事宜達成共識。與上兩次相比,2006年兩岸春節包機的主要突破包括:搭乘對象由臺商及其眷屬擴大至其他持合法有效證件往返兩岸的臺灣居民;大陸航點在原有的北京、上海、廣州的基礎上,新增了廈門。

  時至2007年、2008年,兩岸春節包機已沒有更多的進一步突破。從2003年以來,大陸方面和廣大臺胞一再呼籲,為廣大臺胞的切身利益考慮,臺灣當局應進一步放寬和消除限制,儘快實現包機的節日化、常態化,進而推動兩岸空中直航。但人們寄託在兩岸春節包機上的期許,卻至今未能實現。

  兩種無奈情緒

  早在2003年的“臺商春節包機”成功首航次日,《中國時報》就在一篇文章中説,“既然是包機,為何不直飛浦東機場”,“直航沒有必要遮遮掩掩繞圈子,一切應以臺商利益為考量”。該報社論更明確提到,直航是調整臺灣經濟體質的作為之一,“臺商春節包機”應成為兩岸關係邁入新境界的敲門磚。

  2005年,海峽兩岸民航業者就當年的兩岸春節包機業務安排達成共識後,臺灣輿論及各航空公司、島內工商業者都普遍對此表示歡迎。《聯合報》發表社論指出,春節包機不僅事關數十萬台商的返鄉交通權益,在兩岸交流當中也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臺灣當局在處理兩岸事務時勿再以“意識形態”挂帥,否則將會使臺灣的路越走越窄。

  記者從2003年開始跟蹤採訪兩岸包機。其間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記者所接觸的臺灣同行在談到包機時所表達出的態度多是:也沒有什麼突破,還有什麼可報的?接受記者採訪的臺灣民航業者給的回答多是:一切和過去歷次包機一樣,我們的態度就是保證航行圓滿,希望能早點常態化;而在機場遇到的臺胞則多留下這樣的話:希望不只是節日才有包機。

  這些回答中包含著兩種無奈:一是各種各樣的臺胞的無奈;一是希望打開更大市場而遲遲未果的臺灣航空業者的無奈。

  5年來的兩岸春節包機,事實上還只是在規定時間內的飛航業務,航班總數也仍是有限,相比每年超過數百萬人次往返兩岸的數量,兩岸客運包機運量仍然是湖之一瓢,因此每年包機都會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

  航點少,也是兩岸客運包機受限的一大問題。2007年3月,大陸方面在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宣佈增加多個大陸航點。此舉是大陸方面在目前臺灣當局無意全面實現兩岸直航的情況下,考慮到除北京、上海、廣州、廈門以外許多在其他地區的臺商的切身利益而提出的善意舉措,但至今未得到臺灣當局的回應。那些臺商及其眷屬即便訂上了包機回臺的機票,也需要輾轉到四大航點,難免舟車勞頓,其間無奈不為人知。

  再説在大陸求學的臺灣學子,雖然2006年臺灣當局允許他們乘坐包機回臺過年,但定期性的兩岸包機事實上很難照顧到他們的利益。因為春節包機的日程往往都在他們放寒假一段時間以後,而暑期也沒有包機。

  同時,民航業者尤其是臺灣的航空公司也有著另一種無奈。

  長榮航空在北京的聯絡機構早已準備了數百平米的辦公場所,但近期記者前往採訪時卻冷冷清清。作為一個有實力的航商,長榮早已看好這片市場,也希望為往返兩岸的同胞提供更多服務,卻卡在臺灣當局對包機常態化的限制上,只能卡位以待。

  事實上,早在2003年,臺灣的航空公司都已抱持熱烈的期許。那時,臺灣6家航空公司所定機票價位均在3700元左右,而平時澳門航空公司賣的機票價格在4000至4200元之間,依當時臺灣當局規定包機只能單向載客,且必須經停港澳,臺灣航空公司的確不是為了“挖”春運的“第一桶金”而來。

  臺灣遠東航空公司駐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關思屏先生説:“包機不等於直航,卻給了島內航空業者對未來極大的想像空間。如果按照業者的初衷實現直航包機的話,是不可能虧本的。”

  目前每年約有超過400萬人次往返于海峽兩岸,即使以每人平均2000元的機票價格計算,海峽兩岸一旦直航,僅客運就有60億元以上的大市場。

  關思屏先生2003年曾坦言:“我們這次參與春節包機飛行也算是投資。這次如果沒有參與,就怕將來失去直航時的機會和市場。”5年過去,直航還沒等來。

  期待再度升溫

  2008年1月,臺灣地區“立委”選舉揭曉,隔日臺股交易指數開高大漲200余點,被島內投資界專業人士解讀為“兩岸直航可能性升高而引爆資金行情”。

  就在2008年兩岸春節包機似乎並不被熱烈報道的時候,臺灣證券市場的行情表現出了一種態度,一掃之前一段時間的低迷狀態。有證券投資業者就指出,兩岸若開放,資本市場的反應定將更加熱烈,首要即是航運類股。

  臺灣《經濟日報》則提出,有關民生的法案,國民黨更應率先啟動自行提案,促其早日實施,尤其是多數人所期待的“鬆綁”兩岸經貿政策和放寬對大陸投資上限,最優先的應是改變原有對“三通”、直航的“原則禁止、例外開放”的策略,代之以“原則開放、例外禁止”。

  1月中旬以來,看似2008年兩岸春節包機並沒有被媒體過多報道,但是隨著島內政局的變化,人們又升騰起新的期待。

  滬上臺商的直航期待

  過去10多年中,連接國際市場和大陸廣闊腹地的上海及周邊城市,逐漸成為臺商和臺資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作為滬上知名臺商,臺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理事長王國安一直關注著臺商包機。但出人意料的是,2003年臺商包機成功首航至今的5年中,他從來沒有搭乘過包機。

  “包機當然很好啦,既節省時間,又減少了轉機的麻煩,”王國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年中,兩岸包機逐步實現雙向、多點和不經停第三地,更從春節擴展至清明、端午和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確實為臺胞來往海峽兩岸提供了許多方便。

  但在王國安看來,對於像他這樣經常需要為業務往返于兩岸之間的臺商來説,包機還是有許多的不便。

  “因為生意的關係,我返回臺灣常常需要拜訪客戶、處理業務,無法事先確定返程的時間,而搭乘包機需要預訂往返的航班,所以我只能選擇由香港或澳門轉機,”王國安説,“來大陸多年,差不多在兩岸之間飛行了250次,以每次多花5小時計算,相當於在旅途上浪費了1000多個小時”。

  獨自在上海打拼多年後,王國安去年暑期把太太和孩子從臺灣接來上海定居,成了名副其實的“新上海人”。

  “如果兩岸能早一點實現直航,我可以經常回臺灣,太太和孩子就不用過來了,”王國安説,他希望包機能儘快實現“常態化”,而兩岸直航,則是他最迫切的期待之一。

  無獨有偶,有著“臺灣水果大王”之稱的上海吉谷商貿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林志鴻,在上海打拼多年也從來沒有搭乘過兩岸包機。

  “現在的包機都是節日化的,而春節和中秋這樣的節日,對於我們這個行業來説正是旺季,根本沒辦法離開上海,”林志鴻説。節日裏因為工作繁忙無法返臺,平日裏往返兩岸卻無法享受包機帶來的便利,林志鴻説他和許多臺商朋友都有同樣的困擾。

  “如果週末包機能夠儘早實現,如果包機能不再需要繞飛香港或澳門,那對於我們這些大陸臺商來説實在是一件幸事,”林志鴻説。

  事實上,過去幾年來,搭乘兩岸包機的大多是臺屬以及利用假期來大陸觀光、探親的臺胞,臺商的比例並不高。對於兩岸包機,這些在大陸投資、工作、定居的臺商與王國安、林志鴻一樣既愛又怨,也一樣有著更多的期待。(陳鍵興、潘清)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