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07年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成果豐碩 前景更廣闊

時間:2008-01-24 12:52   來源:台灣網

  圖: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劉紅 (攝影:李艷波)

   

  台灣網1月24日消息 在由台灣網聯合人民網、東南衛視和搜狐網共同推出的“2007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評選活動即將揭曉之際,本網記者專訪了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劉紅研究員。劉紅指出,為了促進和落實惠臺政策,祖國大陸在2007年確實採取很多積極措施,在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方面成果豐碩,下一步將會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劉紅表示,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是兩岸經貿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2007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評選活動,在14條候選新聞中就有2條涉及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包括:大陸緊急採購臺灣滯銷柳橙1200噸,解決水果蔬菜豐産時出現的困難;國家工商總局發佈臺灣農民到大陸創業利好消息。他認為,這兩項正好體現當前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兩大重點。

  大陸市場可有效解決臺灣農産品滯銷問題

  劉紅表示,臺灣農産品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臺灣因地處熱帶、亞熱帶,農産品豐富,産量較高,但保存時間相對較短,對保鮮性要求很高。另一方面,臺灣地區人口有限,農産品消費不平衡。比如在豐收的情況下,農産品在島內市場有限,必須依靠外銷市場解決銷路問題。而臺灣農産品要在短期內銷出去,整個大陸的需求量完全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劉紅説,只要兩岸農業進行合作、協商,依靠大陸市場,臺灣農産品豐産滯銷等問題就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臺灣農民投資大陸潛力大、空間廣、前景好

  劉紅説,兩岸農業交流每年的項目達上千個,金額達數十億美元。因為臺灣農業技術相對發達,臺灣農民投資大陸的潛力大、空間廣、前景好。另外,大陸地緣廣闊,具備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十分適合臺灣的高新科技農業到大陸發展。

  自2005年以來,大陸方面為島內農業發展、臺灣農民創業等出臺多項優惠政策。大陸先後對30多種原産于臺灣的水果、蔬菜、水産品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3次緊急採購臺灣豐産滯銷水果,並先後在大陸11個省市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或臺灣農民創業園。

  去年11月28日,國家工商總局發佈《臺灣農民在海峽西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申辦個體工商戶登記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劉紅認為,實質上是對臺灣農民投資大陸給予制度保障,為兩岸農業合作擴大領域、提升層次、增進效果,創造了條件。

  大陸赴臺採購農産品 確保臺灣農民經濟利益

  談到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是否存在阻力,劉紅説,“目前確實有”。他表示,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本來有利於臺灣經濟、臺灣農民和臺灣中南部發展,相關政策應能得到落實,但目前有一定的難度,原因在於臺灣有關方面不配合,或採取種種阻撓、干擾措施,使大陸提出的56項惠臺政策中的一大塊得不到落實。他説:“我想雙方,尤其是臺灣同胞都已經看到了。”

  劉紅指出,在臺灣當局不配合或阻撓、干擾的情況下,大陸和臺灣20多年來形成的兩岸貿易機制發揮了作用。大陸方面和臺灣的農會、外銷機構合作,及時採購臺灣農産品,特別是中華供銷合作總社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到島內直接採購農産品。

  他説,赴臺採購的好處在於一步到位,減少中間環節,確保臺灣農民的利益。且大陸方面開出的價格要高於臺灣當地的價格,尤其是臺灣水果在豐年銷路不好、價格被壓得很低的情況下,大陸的收購價格可確保臺灣農民的生産成本和經濟利潤,等於實實在在幫助臺灣農民解決困難的同時,又給他們保證足夠的經濟利益。(周先)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