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學者在京研討“儒學與海峽兩岸文化根基”

時間:2008-01-23 10:51   來源:台灣網

 

研討會現場

 

 

潘朝陽作主題發言

 

 

婁傑作主題發言

  台灣網1月23日北京消息  “儒學與海峽兩岸文化根基”學術研討會昨天在北京開幕,兩岸近30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儒學的“中庸之道”與兩岸社會和諧、儒學在兩岸的傳承與發展等內容進行了主題發言與交流研討。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文史研究所所長婁傑教授,以“儒學是海峽兩岸文化的重要根基”為題作了開場演講。他在演講中梳理了儒學在臺灣的發展脈絡及傳統儒學向新儒學的轉變過程,重點論述了儒學根在大陸,並與臺灣文化發展密不可分,儒學作為兩岸文化的重要根基,對明鄭以來兩岸文化産生了重要影響的觀點。婁教授表示,兩岸同胞應大力弘揚儒學精華,為增進兩岸同胞文化共識,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服務。

  來自中山大學哲學系的李宗桂教授,從中庸之道作為儒學文化根底的角度出發,論述了儒學的中庸之道對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積極理論意義,以及對當今兩岸社會和諧問題研究的實踐價值。他表示,目前兩岸現狀並不排斥兩岸在“文化中國”的層面來探討社會和諧問題。

  李教授認為,從價值理性的角度省察,兩岸都是中國人,兩岸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滋養,而作為五千年中華文化一支的儒學——中庸之道,是兩岸人民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撐之一,其所講述的“中、和、誠、正、善”,在今天仍然不失為兩岸社會構造和諧局面的重要資源。

  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翟志成教授從儒學與現代化的辯證關係出發,詳盡闡述了港臺新儒家文化宣言的要義,厘清了當代新儒家與五四反傳統主義的異同,既表明二者的終極關懷都是“救亡”,而且途徑必須是實現現代化;同時也堅決否認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化水火不相容、欲現代化必先毀棄傳統文化的論斷,堅持中國“救亡”大業本就涵蓋“救國”、“救文化”、“保種”三個層面的觀點。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文史所的宋淑玉女士,從日據時期臺灣人民的漢學運動切入,論述了臺灣的儒學文化雖歷經日本“皇民化”教育的摧殘破壞,但依然頑強生存並得以發展的漢學現象。她為大家介紹了當時臺灣興起的詩社、文社、善堂、鸞堂等漢學運動方式,以及知識分子在日本當局高壓之下,宣講勸善,研習漢文、漢字,以儒學教化庶民等漢學運動內容。

  宋淑玉女士表示,日據時期,臺灣人民在殖民壓迫、異族文化侵略的背景下,與祖國大陸互通聲息,頑強保存和發展了中華文化,使其如一股清澈潛流,維繫了兩岸的文化交流。

  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黃麗生教授,則以苗栗雲洞宮為中心,從臺灣客家鸞堂的儒教意識這一獨特個案出發,分析了臺灣鸞堂從大陸發展到臺灣,並在臺灣社會歷史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原因,論證了兩岸儒學在該個案中的關聯,她表示,臺灣鸞堂的發展跟歷史上整個中國鸞堂發展分不開,是中國鸞堂史的一環。

  作為論壇主持人之一,臺灣師範大學的潘朝陽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天的研討,嘉賓們的發言都緊扣住了主題,學術觀點也相當精闢深入。自由發言階段學者專家的提問恰到好處且針對要點,回應的專家學者也都做了精彩的解答,達到了交流與溝通效果。

  出席研討會的近30位兩岸學者,分別來自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史所、臺灣“中央大學”等高校及研究單位,以及北京聯合大學、北大、清華、中山大學、曲阜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鐘寶華)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