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兩岸關係發展歷程 滬臺交流20年影視展紀實

時間:2007-12-28 08:1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跨越海峽,情係浦江:滬臺交流20年影視展”近日在上海開幕。展館裏的幅幅照片,記錄著兩岸關係的發展歷程,飽含著兩岸同胞的深厚情誼——

淩峰觀看當年自己在上海合作演話劇《七十二家房客》的照片。 
 
  觀眾參觀實物展品。

  淮海中路高安路口的上海圖書館大樓墻面上,一塊藍色的巨幅天幕吸引了許多路人的眼球:上海金茂大廈,臺北101大樓,中間隔著海峽,一條蜿蜒的膠捲把兩地緊緊相連……12月11日,“跨越海峽,情係浦江:滬臺交流20年影視展”開始在這裡展出。  

  “我要回家”

  進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講解員説,那時候,中國政府就呼籲,儘快結束兩岸分裂局面,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在國內外引起巨大的反響,被看成是海峽兩岸關係由對立走向對話的第一步。

  島內,與大陸隔絕了數十年的臺灣同胞不斷集會遊行,強烈要求當局儘快開放探親,結束兩岸隔絕狀態。看,照片上一位神情痛苦的老兵正在演講。他胸前寫著“想家”。他的身後寫著“回家去”。當時,臺灣島上飽受分離煎熬的何止他一個?成千上萬背井離鄉的老兵發出了“我要回家”的吶喊。1987年10月,迫於民眾的壓力,臺灣當局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

  在第一塊展板中央,有幅相擁而泣的動人照片。一位男士正指著照片向觀眾介紹:“這張照片就是我拍的。我的舅舅方錫鏡1948年去了臺灣,從此音信杳無。1987年10月,舅舅聽説兩岸要開放探親了,便早早從臺北到了香港。當月28日,他從香港來到上海,找到了我們。照片上抱頭痛哭的是我的弟弟周雲林,當年舅舅走的時候,他還沒有出生呢!”這位攝影者名叫周雲驊。他指著另一張他拍的照片説:“舅舅到了上海,急著要去父母的墳上。到了那裏,他雙膝跪地,舉著一張臺灣一家五口的合影,哭著説,爹娘啊,我帶著全家來看你們來了……當時我是一邊哭,一邊拍下這些照片的。”

  淩峰來了

  “淩峰來了!”不知是誰喊了一聲。淩峰今天身著咖啡色夾克,脖子上套著一條條紋圍巾。當然,最典型的還是他頭上那頂形影不離的氈帽。

  這次淩峰特地從北京到上海來參加影視展開幕儀式。在這次的影視展裏,展出了淩峰當時正在街頭拍攝《八千里路雲和月》的照片。淩峰伸手指著一張照片對大家説:“這就是20年前的我。”看著20年前自己的身影,淩峰感慨萬千。

  日月如梭,淩峰來大陸已經整整20個年頭了。他覺得這段時間裏最值得回味的,還是拍《八千里路雲和月》:“為了讓臺灣電視觀眾了解隔絕了40年之久的大陸,我前前後後一共用17年的時間在拍這部紀錄片。拍片的過程,可以説是讓我重活了一次。我人生的上半場在臺灣,那時我只是一個藝人,博點名氣是為了養家活口。下半場在大陸,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大山大川給了我一個新的靈魂……”

  應昌期的諾言

  參觀人群隨著講解員的腳步移動。在一位正在下圍棋的老人照片面前,講解員介紹了一個夢想成真的故事:“這位老人叫應昌期,自幼酷愛圍棋。1929年,他剛剛12歲,就奪得了寧波慈溪全縣的圍棋冠軍。迫於家境貧寒,他16歲時到上海天津路的統源銀行當學徒。當時這條路上常有日本浪人在下圍棋。有一次銀行打烊後,應昌期湊過去看棋,沒想到竟然遭到日本浪人的羞辱。對於日本人的傲慢,他很氣憤,攥緊拳頭髮誓:“將來我若有了錢,一定要在這裡造一所圍棋學校,培養中國的圍棋高手,打敗你們……”

  後來,應昌期去了臺灣,成了著名的銀行家和實業家。然而,他沒有因為歲月流逝而忘記自己的諾言,果真投資1.6億元人民幣,要在上海天津路上造一所圍棋學校。在他80歲生日那一天,應老先生專程來到了上海,親自按動了學校開工打樁的機器按鈕。應老先生激動地説:“我這是夢想成真啊!”

  展館裏的幅幅照片,記錄著兩岸關係的發展歷程,飽含著兩岸同胞的深厚情誼。

  看,這個專版,講述的就是一個曾經轟動兩岸的十八羅漢回歸祖國大陸的動人故事。1993年12月25日,山西省靈石縣資壽寺裏的18尊羅漢頭像全部被盜,這個寺廟因此而閉門謝客。我偶然聽説愛好收藏文物的臺灣震旦集團董事長陳永泰先生發現了山西被盜的羅漢佛頭,於是找到了陳先生。陳先生非常熱心。陳先生歷時3年零7天,想方設法並出重金終於把18個佛頭一個個從歐洲、日本、香港、臺灣等地的古玩商手裏買下,捐贈給上海市政府,然後轉交給山西省文物部門予以修復。如今,如果你來到這座明代古寺,可以見到這裡多了一塊碑,上面篆刻著上海臺商使佛頭失而復得的曲折經歷。

  臺商的軌跡

  影視展分為:交流,增進共識;經貿,謀求雙贏;“三通”,造福民眾;合作,推動發展;服務,營造和諧五個部分。加上序言等共有120多塊展板。上海臺協會長李茂盛先生看了展覽後,高興地説:“太好了,真感人,選擇的照片很精彩,事例很典型,客觀地反映了我們臺商在上海發展的軌跡和狀況。”

  目前,上海累計批准設立的臺資企業已達6849家,合同引進臺資182.7億美元。臺商投資佔到上海引進外資的15%。近年來,上海經濟持續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其中也包含著臺商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總部設在上海的“中芯國際”,是世界領先的整合電路晶片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晶片製造企業,可以提供0.35微米到90奈米以及更先進的晶片代工服務。

  以“康師傅”品牌而聞名海峽兩岸的頂新國際集團,原來在臺灣彰化縣是一家經營油料的名不見經傳的家族企業,1998年10月,魏氏四兄弟開始進軍上海,企業業績節節攀升,如今已經成為國際性食品工業集團。

  許多臺商來到上海後,唱著“愛拼才會贏”的歌曲,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努力拼搏,辛勤耕耘,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老戰士的情懷

  為了辦好這次展覽,許多媒體和記者提供了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照片和資料。市臺盟、市臺聯和區縣臺辦等單位積極提供實物展品。原汪道涵秘書張志蛟得知辦展的消息後,提供了辜振甫夫婦金婚時寫給汪老的親筆信及隨信饋贈的紀念品;辜先生逝世後,汪老委託孫亞夫、李亞飛作為私人特使帶給辜嚴倬雲的親筆信及汪老生前用過的簽名筆;汪老去世後辜嚴倬雲的悼念文章等。這些珍貴的實物,成了實物展覽中的亮點。

  影視展開幕後,滬上臺胞、機關企業,街道學校等各界人士紛紛前來參觀。海軍上海基地一群當年曾經轉戰疆場的離休老將軍也聞訊來了。他們看得很認真,不時互相交流。蘇榮曾任基地副司令員,他一邊看展覽,一邊對筆者説:“維護祖國統一大業,對於我們軍人來説,那是神聖的使命。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絕不會允許搞分裂。如今我們雖然離開了戰鬥的崗位,但是,仍然非常關心臺海局勢。我們希望和平,但是搞“臺獨”就是破壞和平,這些人將會受到歷史的懲罰。”

  會場的留言簿裏,許多參觀者寫下了感言。一位陳姓臺商寫道:“展覽辦得很好,建議到臺北去展出,促進兩岸進一步交流,早一點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為子孫後代造福……”一位袁姓觀眾寫道: “合則兩利,兩岸統一是人心所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