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兩岸交流 臺學者:開放進取才能保持競爭力

時間:2007-11-25 07:45   來源:中新網

  中新社臺北十一月二十四日電 (記者 劉舒淩 黃少華)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二十四日在一個回顧兩岸二十年交流的研討中表示,二十年來兩岸實力易位,但臺灣仍有優勢,採取開放進取的態度、善用軟體等方面優勢,只有交流能保有臺灣的競爭力。

  “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在臺灣政治大學舉辦、為期兩天的“臺海兩岸交流二十週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二十四日持續進行。

  當天下午舉辦的兩岸交流圓桌論壇,多位臺北知名學者集中討論:面對大陸崛起、東亞區域整合,臺灣是退縮閉關,或者開放進取地面對?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全政對兩岸交流之下“臺灣擺在哪”的問題持悲觀看法,兩岸實力的對比讓他生出“形勢比人強”的感嘆。

  蕭全政説,從歷史客觀脈絡看大陸發展,從人類社會史上,沒有第二個國家在如此大的規模下,做到三十年中保持平均約百分之七左右的經濟增長;他並以二00五年大陸經貿進出口的具體構成分析大陸的經濟成長特點。

  蕭全政説,對於大陸崛起要非常小心;但資本、人才閒置會産生沉淪、質變,面對將來,臺灣不得不改變自己,改變對臺灣最有利。

  臺灣時報社長蘇進強也表示,進步的中國大陸讓臺灣許多人感到焦慮,自信相對降低。

  他表示,當局目前對於大陸提出來的和平發展沒有對應策略,也沒有長遠規劃,反以選舉言辭挑動敏感神經,對這樣“有立場無是非”的民粹操作必須反省;雖然焦慮,兩岸交流將來還是應該有正向發展,停滯只會損人不利己。

  關於“臺灣的長遠願景、方向在哪?”,朱雲漢説,二十年兩岸交流中,兩岸經濟出現整合,大陸實現經濟崛起;其中産生的正面機會是否充分利用,負面衝擊是否降到最低,必須深入思考。

  他認為,確實臺灣社會有些群體在兩岸二十年交流中沒有受益,感受到的只是資金、人員流動的負面效應;但這樣情形並非必然,有相當一部分是政策扭曲産生的結果,應該以全面的思考角度看問題。

  前“行政院長”唐飛認為,近年臺灣政治的發展,在決策部分排斥了進行長期思考、探索的社會精英。

  唐飛表示,臺灣的時間不多了,這樣的情形不能持續下去。他建議,未來應考慮通過超越政黨色彩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度研討,透過民眾壓力使得主政者接受有關兩岸關係的共識。

  朱雲漢表示,建立共識或許費功夫,但不同族群進行深度對談,由專家學者客觀提供政策依據,相信清晰的認知會改變民眾的認知。(完)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