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休閒産業 臺灣專家傳授經驗和訣竅

時間:2007-11-13 09: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7休閒發展國際論壇近日在被譽為“東方休閒之都”的浙江杭州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等160余人,圍繞休閒與城市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來自臺灣的幾位專家論述島內發展休閒産業的做法,介紹一些訣竅和“絕招”,引起大陸同行的興趣和關注

  休閒農業讓“農”味更濃

  休閒農業在臺灣已相當成熟。在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中等小康生活水準後,島內大量居民的生産生活方式由勞動型轉向休閒型。於是從觀光果園起步,休閒農業近20年來迅速發展,全臺現有上規模的休閒農場1000余家,居民年平均上休閒農場2.13次。

  據臺灣大聚國際創意産業開發機構總經理劉介晉介紹,臺灣的休閒農業種類繁多,主要有觀光農園(開發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圃、茶園)、休閒農場(除觀光旅遊、採摘果蔬、體驗農耕外,還可住宿、遊樂)、市民農園(由農民提供農地,讓市民參與耕作)、農業公園(按公園的思路來經營,結合農業生産、農産品消費和休閒旅遊于一體),還有假日花市、教育農園、森林遊樂區、屋頂農業,近年又出現了休閒漁場、牧場等。有些項目在大陸還是空白,開發空間很大。

  臺灣休閒農業強調資源特色,利用農業資源的豐富性滿足人們求新求變的需求,利用農産品的多樣性滿足人們豐收的喜悅。多樣化、精緻化是其特點,經營者將農林漁牧生産、農家生活、農漁村文化、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納入,精心設計規劃,吸引顧客。通常是小而精,小而全,員工的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都較高。

  劉介晉認為,大陸休閒農業起步較晚,最近幾年發展迅猛,可謂如火如荼,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有的地區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大興土木,城市化、人工化痕跡明顯,破壞了自然生態,也影響深度開發。有的休閒農業“農”味不濃,有的淡旺季差別過於明顯,造成了資産的閒置浪費。

  他説,兩岸文化、自然條件有太多的相同,如能借鑒臺灣的做法併發揚光大,或許可為新農村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出一份力。他認為做農業休閒項目不能過於隨意,建議更加注重規劃,運用創意産業的專業技術與竅門,開發具有知性之美的體驗旅遊産品。因此首先要大力培植旅遊開發的專業團隊,從項目策劃、價值分析、市場定位、設計建造、招商營運方面,為休閒産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民宿經營“親情化”

  民宿盛行,是臺灣休閒業一大特色,現在合法經營的民宿達2000家。臺灣嘉義大學的謝志良等學者以桃園縣復興鄉為例,深入分析了民宿經營成功之方。在拉拉山民宿區開業的15家業者,有的從都市回鄉創業,有的用自有土地、建築物經營,其共同點是以好景致為魅力,以“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的理念來經營,通過“親情化”服務,給休閒者不同於入住酒店、汽車旅館的親切感覺,強調主客間的互動及觀念的認同,以口碑帶動客人。

  被稱為“節慶之島”的臺灣,在節慶活動的規劃與行銷方面也很有一套。宜蘭國際童玩節、平溪天燈節等,能夠獨具特色,離不開成功的策劃、包裝與行銷。

  據高雄餐旅學院助理教授吳英偉等介紹,南臺灣的“高雄縣內鬥宋江陣”,原為當地慶賀觀音誕辰的廟會,後提升為大型特色節慶,多機構參與,項目承辦公開招標。既有傳統鄉土味的宋江陣、車鼓陣等民俗藝陣巡遊,又增加少年武術、大專學生創意宋江陣、漫畫比賽、大菜文化饗宴等,舊瓶新裝,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參與,傳統民俗有了新的生命力,更好地帶動了休閒旅遊。

  休閒文化要“深耕細作”

  如何運用文化資源拓展休閒産業?來自臺灣的德明財經大學教授、臺灣中華休閒旅遊協會副會長高崇雲認為,富而好禮的社會是休閒最主要的目標,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臺灣文化資源豐富,閩南的、客家的、原住民的與外來的文化異彩紛呈。用好這些文化資源,島內業者有不少實踐,如重視民俗技藝文化的推廣,布袋戲很受老百姓的喜愛,在鄉村尤盛。歌仔戲用閩南語唱詩,味道跟古代是一樣的,在臺灣很受歡迎。目前島內更加重視在戲曲專科學校培養地方戲劇的人才,各界正在全力支援明華園等歌仔戲團。

  有的文化資源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如屏東縣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巧妙結合農漁特産和套裝旅遊休閒,一年創收頗豐。臺灣的傳統廟會祭典文化也在提升,最出名的是媽祖出巡與繞境活動,其特點在於沿途不斷的“炸轎”,是全臺灣以放鞭炮之多聞名的活動。繞境巡遊活動歷時長,途經城鄉多,萬民參與,成為臺灣觀光休閒最好的情境寫照。

  已是第四次到杭州的高崇雲説,每一次來都感到非常驚喜,非常高興,“東方休閒之都”實至名歸,而臺北正在打造多元文化休閒之都,兩地完全應該加強休閒旅遊的交流,互相觀摩,攜手共進。他希望杭州以文化休閒作為發展的優先,善用自己的文化資源,對之進行深耕細作式的發掘,形成一個休閒旅遊發展的引導城市。

  杭州已連辦4屆休閒論壇和休閒大會,促進了休閒理念的推廣及産業發展,同時使杭州成為先進休閒理念和休閒研究成果的發佈中心。(記者 連錦添)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