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歌仔戲大師同臺獻藝 學者吁共同推廣民間藝術

時間:2007-09-24 07:49   來源:新華網

  兩岸歌仔戲大師廈門同臺獻藝  
 
  新華網廈門9月23日電(記者孟昭麗 姬少亭)23日上午,兩岸歌仔戲大師在廈門市文化藝術中心同臺獻藝,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再起高潮。

  白大褂、黑布鞋,褲腿卷半截,臺灣藝人陳文山邁著四方步第一個登場。一條白藍相間的毛巾歪斜著紮在頭上,陳文山在舞臺上邊走邊唱,扭動著腰肢,舞動著手腕,為觀眾表演節目《安童買菜》。

  75歲的閩南著名歌仔戲藝術家紀招治跟著登場。紀招治一首《陳三五娘》,聲音時緩時急,表情時嗔時怒,不時夾雜幾句俏皮話,引得觀眾掩面而笑。

  臺灣歌仔戲第一苦旦廖瓊枝,臺灣歌仔戲名角唐美雲、陳昭香,大陸歌仔戲藝人陳志明、莊碧芳等隨後也在文化藝術中心登臺獻唱。

  紀招治告訴記者:“大陸和臺灣的歌仔戲區別不大,兩岸觀眾都能互相聽懂,近幾年福建舉辦了一些同臺演出的活動,每次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臺灣和大陸的歌仔戲難得同臺演出,這是一個很好的了解歌仔戲的機會。”廈門市民黃羔明特意帶孩子來聽歌仔戲。他告訴記者:“對於孩子來説,從小要讓他欣賞一些傳統的文化藝術,了解中國傳統的文化。”

  歌仔戲是以源於閩南、流傳于閩臺的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京劇、閩劇等戲曲的營養而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它誕生於20世紀初,是中國360多個戲曲劇種中唯一誕生於臺灣的劇種。

  兩岸學者呼籲共同傳承推廣民間藝術  

   新華網廈門9月23日電(記者孟昭麗  姬少亭)23日,在此間舉行的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學術論壇上,兩岸學者就民間藝術的記錄保存、傳習推廣、文化創意和保護規劃等話題進行座談,呼籲兩岸共同傳承推廣民間藝術。

  廈門市文化館館長梁玉文説:“臺灣傳統藝術中心確定一月為‘雜技’月,二月為‘春節’月,三月為‘民俗藝術’月,四月為‘説唱藝術月’……這種有規劃地傳承民間藝術的做法,給我們很大啟發。臺灣保護民間藝術起步早,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傳統技藝在大陸的生存環境要比臺灣好,像漆線雕技術在大陸已經從早年‘粧佛’的一道裝飾工序,發展到今天獨立的一個工藝美術品種,我特地來大陸學習。”臺灣民俗藝術學者莊伯和説。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院長王評章説:“目前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還停留在僅僅給個榮譽的階段,聽説臺灣有傳統藝術獎,很想聽聽臺灣在這方面是怎麼做的。”

  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江邵瑩説,臺灣曾經設立過傳統藝術宣傳獎,對戲曲、音樂、舞蹈和雜技領域裏的符合一定標準的藝師給予一定的獎勵,但後來沒有推行下去。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主任吳榮順説,就如何傳承文化這個問題,臺灣也在摸索之中。

  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副主任方芷絮説,民間藝術是否能傳承下來,與其可展示的文化舞臺空間大小有十分重要的關係。大陸近年來十分重視民間藝術,在這裡有更多的人去關注民間藝術,傳承創新推廣民間藝術。兩岸應加強交流,共同分享保護民間藝術的經驗,共同來推廣民間藝術。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