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股市10月齊漲的光輝,遮蓋了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留下的傷痛;然而,該來的,還是來了。美林、花旗等美國大型金融機構最近相繼公佈財報,因次貸而提列的鉅額損失出乎意外之高,不只執行長因此下臺,股價暴跌,全球市場亦同受其累。臺灣也是如此,“金管會”曾信誓旦旦地宣稱“影響輕微”,上周卻又公佈新的傷勢,而且還可能再擴大,導致金融股價大跌,類股指數再面臨千點關卡保衛戰;加以上周世界經濟論壇(WEF)公佈的最新競爭力評比,臺灣銀行健全度排名竟再沉淪至第114,臺灣金融業自雙卡風暴以來的營運冬天,何時將盡?
臺灣《經濟日報》今天的社論説,金融改革向來是民進黨最喜歡端出來炫耀的成績單;但從一次金改大打呆帳,讓逾放比率下降到5%以下,到二次金改力推公股金融機構合併,廣遭圖利財團批評而喊停;再到去年底提出的金融市場發展套案,及至今年“內閣”改組後重啟二次金改,其間風雨爭議不斷,臺灣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更是先盛後衰。根據統計,臺灣銀行獲利在2004年達到1,554億元高峰後,次年因雙卡風暴肆虐而腰斬,去年則因風暴持續擴大,整體更轉盈為虧;今年上半年銀行獲利終見好轉,原本以為冬日將盡,卻又碰上衝擊層面更廣更深的美國次貸風暴,當反映受損實情的季報一一齣爐後,醜媳婦還是見公婆了。
社論表示,早在8月初次貸風暴狂吹之際,我們就一直提醒當局、金融體系及市場要提高警覺;因為,複雜的金融商品設計及層層的風險轉嫁,讓這個市場的資訊透明度甚低,加以金融機構的資産評價都有不到最後關頭不掀牌的惡習,市場難逃未爆彈一個個爆開的折磨。果不其然,“金管會”上周公佈銀行投資次貸相關的結構式投資工具調查結果,結果39家臺灣銀行中有13家踩到地雷,預估可能損失達40億元;臺灣銀行的次貸投資部位,也比最初公佈的404億元大增近四成,達到563億元。
然而,“金管會”仍然“嘴硬”,指稱這些損失尚屬臺灣銀行可以承受的風險,還強調比大陸的100億美元曝險部位少得多。問題是,金融機構在第一時間就沒有誠實面對市場的質疑,現在的數字又有多少的可信度?臺灣的銀行健全度在WEF評比的131個國家和地區裏,排名是近乎吊車尾的114名,其可能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資訊透明度不足絕對是受訪企業的主觀感受之一,也是臺灣金融業長期以來的問題。因此,“金管會”應徹底確查、從嚴評價金融機構的次貸損失,讓所有的風險揭露一次到位;剝洋蔥式的一層一層揭露,也一點一滴地削減了市場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度,終會導致永久性傷害。
另一方面,美林、花旗兩大華爾街金融巨擘最新季報列計的損失,也遠遠超出風暴初起時的預估規模;證券分析師並預言,兩大金融集團還留下更大的財務缺口,將等待本季再來評價。這顯示,次貸風暴的震幅不只巨大,而且還將持續,甚至正擴散到信用等級較佳的住房貸款及信用卡、汽車等領域,而將使金融業本已捉襟見肘的營運更顯艱難,一方面要解自身曝險部位的燃眉之急,一方面卻又要面對違約率上升、消費意願萎縮的發展限制;總體經濟情勢的變數增加,也讓臺灣金融業的營運環境基本面,難見明顯改善的可能性。
社論最後指出,次貸損失可能擴大的內憂、世界經濟成長減速的外患,讓才稍稍從雙卡風暴喘口氣的金融業仍是愁眉深鎖;然而,臺灣金融業最大的發展困境仍在於兩岸政策的限制。對金融服務業而言,跟著客戶走出去,不一定就是賺錢的保證,最終還是要回到金融機構自身的服務特色與服務效率;但是,不跟著客戶走,不只面臨可能失去既有客戶的風險,更是完全放棄發展新模式的可能,這對金融業而言是個終須面對的課題。因此,WEF對臺灣銀行健全度的競爭力評比雖然無情,但究竟是當頭棒喝;“金管會”可別陷入情緒反應,應該用心思考為金融業開創新的機會,讓金融業營運的冬天早點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