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首頁-視頻-專題活動-兩岸大交流視頻訪談-訪談要聞

劉震濤:大交流背景下的兩岸經貿關係

2011-09-29 17:22     來源:台灣網     編輯:陳佳慧

  〔主持人李徽〕:各位網友下午好!〔14:02〕 

  〔主持人李徽〕:歡迎收看由台灣網和人民網聯合推出的“兩岸大交流 你我共參與”系列訪談節目,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經貿往來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今天我們就特別邀請到了著名的臺灣問題研究專家,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教授,就大交流背景下的兩岸經貿關係進行分析和點評,並與網友們分享他在兩岸交流歷程中的經歷見聞。歡迎劉教授。〔14:04〕 

  〔劉震濤教授〕:很榮幸能到這裡來作客,我很樂意和網民一起來交流怎樣共同推動兩岸經濟的發展。〔14:05〕 

  〔主持人李徽〕:劉所長作為兩岸經貿交流的推手,在近年來見證了兩岸經貿交流一系列重大的進程,我想網友們肯定很想知道兩岸經貿交流最早始於什麼時候,經過一個怎麼樣的發展變化?〔14:05〕 

  〔劉震濤教授〕:剛才主持人談到了兩岸的經貿交流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沒有確切的起點,1979年全國人大《告臺灣同胞書》首次提出了要求跟臺灣開展“三通”:通商、通航、通郵。“三通”的訴求事實上證明了,從1979年以後的30年來兩岸人民最大的訴求。這個訴求經過了30年的努力,才在2008年馬英九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以後兩會恢復商談才實現,很不容易。我想確切的是我們提出“三通”兩岸經貿交流才開始。但是一開始由於臺灣當局不同意臺商到大陸投資,1987年11月2號,蔣經國先生才宣佈臺胞可以到大陸來探親,主要是從1949年從大陸過去的才可以到大陸探親。隨著探親才開始到大陸投資。事實上1987年已經有一些經貿交往,主要是貿易,而貿易的主體主要是小額貿易,所謂小額貿易,就是沿海的若干個點,當時有十多個點,主要是廣東、福建、江蘇。我記得青島好像還有,往北就沒有了。小額貿易什麼概念呢?當漁民漁船在100噸以下,你需要在我們沿海做一點生活的補充,需要買衣服、日用品、糧食、蔬菜,這樣的一些小型的交易,大概在5萬美金以下就可以不徵稅。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早期的小額貿易。當然在這個小額貿易中間也夾帶了一些,比如臺灣當時比較發達的小家電、小收音機、小錄音機這些東西。我們這邊可能超出了一些漁民所需要的,比如説酒、煙這樣的一些。因為煙、酒是漁民很需要的東西,但是有的買了很多吃不完、喝不完就拿到臺灣去賣。所以這樣是幫助漁民很好的在海上渡過生活提供了方便,這也是一種貿易的方式。〔14:14〕 

  〔劉震濤教授〕:還有一些非常特別的,就是臺灣需要的中草藥,通過小額貿易的途徑帶過去,這個規模很小。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大概第一家投資的是福建廈門,是1983年在廈門成立了第一家來自於臺灣的企業。〔14:15〕 

  〔主持人李徽〕:這個時間甚至是早于開放的?〔14:16〕 

  〔劉震濤教授〕:但是可以這樣講,1983年是最早的,這個是沒有問題的。這等於是非常初期的階段,就是蔣經國宣佈臺灣老兵回祖國大陸探親之前,這個之後由於大量的臺胞到全大陸各個地方開始探親,最集中的地區就是福建。但是從去臺人員來看,集中的地區並不一定是福建而是山東、江蘇、浙江,這三個省是去臺人員最多的地方,因為戰爭的時候他們老兵比較多。福建從歷史上過去的比較多。但是不管怎麼説,當時夾在探親隊伍當中的臺商大部分落戶在福建、廣東,這些沿海地區。可以説這個交流也隨著他們的到來開始了。為什麼?有來有往就有交流,既然來了就跟鄉親們要講講情況,鄉親們也好奇,慢慢談起來,這樣兩岸就了解起來。互相之間有了很好的基礎。我想這是非常良好的開端。〔14:18〕 

  〔劉震濤教授〕:隨著這些臺胞回去就宣傳大陸,説大陸改革開放政策很優惠,大家去投資很好,那裏地價便宜、勞動力價格便宜,當時的勞動力大概就是三四百塊錢每月的工資,臺灣是我們的10倍,這個消息很重要。又説那個地方的地很便宜,然後又説還有“兩免三減半”,就是兩年免稅三年減半。所以一傳十十傳百,臺灣工商團隊就開始了。我印象裏應該是從1989年開始臺灣工商團體第一個是臺灣的商業總會,還有一個是仲裁部門。〔14:20〕 

  〔主持人李徽〕:就是突破了零散格局。〔14:20〕 

  〔劉震濤教授〕:對,從個體行為發展到集體行為,集體行為還是商業領先,貿易還沒有。兩岸有關機構為了適應臺商到大陸來投資,開展各種交流,提供法律諮詢、提供投資環境的諮詢,在1989年的12月10號在香港成立了諮詢公司。我們是由中信來承擔諮詢任務,但是因為貿促會是一個半官方機構,他當時代表了大陸很多的有關部門,去和商總談,談了以後成立了諮詢公司。同時成立了一個協會叫做經貿協調會。這個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機遇。〔14:24〕 

  〔劉震濤教授〕:從1989年以後的1990年開始,商總組織了多次大批量的交流活動,這個時候地方上還沒有,主要就是貿促會出面和他們共同舉辦,在北京我記得至少有兩次。這個會上當時的總書記江澤民同志接見他們,大概接見了40多位。這就是我們兩岸之間,當時江澤民説看起來人民之間的交流還是非常的愉快的。〔14:26〕 

  〔主持人李徽〕:而且非常的必要。〔14:26〕 

  〔劉震濤教授〕:非常的必要,這是九十年代初。後來的交流有這麼幾個特點:〔14:26〕 

  〔劉震濤教授〕:第一,交流的層次越來越高;第二,交流的內容越來越豐富;第三,交流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第四,交流的領域和地域也越來越廣闊;第五,交流從單向走向雙向。〔14:27〕 

  〔劉震濤教授〕:所以説,今天的題目叫做“兩岸大交流 你我同參與”,我作為一個共同參與過來的人,現在正在參與之中的成員來看,確實這30多年來的歷史非常寶貴非常成功,而且我覺得只有交流才能容易形成共識,為我們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打下很好的基礎。〔14:29〕 

  〔主持人李徽〕:劉教授為我們把兩岸經貿交流發展30年的途徑勾勒了一番,談到兩岸經貿正常化的進程,我想不得不提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應該説在促進兩岸經貿交流正常化的進程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所以劉教授能不能給我們談談論壇的情況,據我所知您應該是參加了很多屆。〔14:30〕 

  〔劉震濤教授〕:七屆論壇我參加了六屆,去年在廣州的那次因為時間安排衝突沒有去。〔14:30〕 

  〔主持人李徽〕:還記得第一次參加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時的情景嗎?〔14:31〕 

  〔劉震濤教授〕:第一屆論壇不叫經貿文化論壇,叫兩岸經貿論壇;第二屆在海南叫兩岸農業合作論壇;第三屆叫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這就説明瞭什麼?説明瞭它的發展。我想這個論壇內容不斷深化,而且緊跟兩岸經濟發展的形勢,從他的幾個方面來説:〔14:33〕 

  〔劉震濤教授〕:第一,從名稱的變化來看就是發展,原來僅僅局限于經貿,但是這個跟兩岸關係的背景有關係,因為第一屆是在2006年,當時的兩岸關係仍然處於比較緊張的狀態。經濟關係是兩岸關係中間最活躍的因素,而且也是最基本的因素。由於兩岸的經濟關係持續不斷地發展,所以兩岸關係得以比較好的延續下來,雖然在政治上是沒有互動,但是經濟上仍然有。所以當時的形勢下,國共兩黨抓住了人民最關心的經濟問題,所謂的最大公約數,這樣一個主題進行交流。當時提出來重點是什麼?“三通”。這個題目叫做兩岸經貿交流與直航。事實上兩岸經濟關係不正常,要正常的話一定是大家至少能夠你來我往,所以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把題目定下來重點是在“三通”上。〔14:35〕 

  〔主持人李徽〕:您也是議題當時的確定者之一。〔14:35〕 

  〔劉震濤教授〕:沒有,不敢這麼説。這個是海研中心承辦的,我作為推進的研究員就是提一點建議。大家知道,從“三通”提出來之後,這個目標一直沒有實現,因為臺灣當局的阻撓。“三通”不通不僅使臺商投資成本大幅度的增加,因為要增加運費、物流,還有由於沒有“三通”佈局不合理,硬要把這個東西扯開,所以産業鏈的連接上也受影響,受影響的結果就是對企業競爭力有影響,所以這個很影響臺商企業的狀況,而且因為沒有“三通”,外商到臺灣去投資也不願意去,説到你那裏就鑽了死衚同,本來臺灣高雄港非常活躍,是世界集裝箱碼頭最繁忙的,臺灣原來想成為亞太地區的運營中心,那全是空談,所以“三通”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第一次就談“三通”,推動直航,很明確、很切合民意。所以這個題目第一炮開響了,效果很好,這是為我們後來的兩會的商談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14:37〕 

  〔主持人李徽〕:2006年的第一次兩岸經貿論壇也是首次這麼大規模的國共的平臺,那時候臺灣的朋友到大陸來有什麼反應?〔14:37〕 

  〔劉震濤教授〕:説實在開會的這些企業家應該説都比較熟悉。一個是我們和臺灣這邊,這麼高規格的開會,而且總書記跟其中的大部分都會見併合影留念,這是很大的不同。當時兩岸關係非常緊張的情況下,他們還願意來,這就表明瞭民意所向。這個裏面還提出了惠及臺灣的15項優惠措施。 〔14:38〕 

  〔劉震濤教授〕:第二次為什麼叫兩岸農業合作論壇?事實上在兩岸交流中間農業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記得我們在1993年兩岸有關部門開始共同規劃,在廣東、海南、福建、浙江,共同建一些漁民的漁船的維修、避風,想在那裏做農産品的加工等等。1994年出了一個所謂的“千島湖事件”,這個千島湖事件本來是很普通的案子,但是是一個惡性的刑事案件,是大陸的個別歹徒,非常殘暴地殺害了臺胞。但是這樣的問題怎麼去分析、怎麼去看?李登輝宣佈禁止所有的農漁往來,於是我們好不容易規劃了兩年的時間,想要共同推進的事情,就這樣破壞了。〔14:40〕 

  〔主持人李徽〕:在萌芽中被扼殺掉了。〔14:41〕 

  〔劉震濤教授〕:扼殺掉了。所以我想農業的問題從一開始就很重視,但是當時臺灣當局的一個藉口就是臺灣的農業技術先進,所以不能到大陸去,大陸去了我們的老底就被大陸挖走了,到目前為止臺灣農業仍然是禁止開放的。但是擋不住民意,臺灣的農民、臺灣的農會、臺灣的農業組織,都希望能夠到大陸來,因為大陸土地大、市場大、勞動力豐富,臺灣技術不錯,但是市場小。我在1998年的時候曾經去過14個臺灣的農會,我到茶園去看過,我去臺灣的一些農莊,去果林看過,去看過臺灣農會下面的農産品加工。我還去參觀了兩個,一個是臺灣水土保持的研究所,一個是臺灣在高雄的鳳山有一個水果研究所,我吃了他們的水果很好吃。我跟他們説你們好東西放在家裏沒有變成財富,所以造成了什麼?臺灣農民自己拿著苗、種子到大陸來。〔14:42〕 

  〔主持人李徽〕:兩岸的市場有需求,但是當時臺灣當局卻禁止。〔14:43〕 

  〔劉震濤教授〕:我覺得農業是很重要的兩岸交流的領域,但是臺灣的優勢沒有得到正常的發揮。第二屆就開了兩岸農業合作論壇,我覺得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會上我們宣佈了一些臺灣農民的參與權,然後提出了臺灣個體農民可以創業,土地、稅收、融資方面的政策做了宣佈。還有水産品進來部分免稅,這個是很重要的。在當時的情況下,我認為這種機制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是開創性的。只要對兩岸有利的事就做了,胡錦濤總書記説凡是對廣大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去辦並且説到做到。凡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的事我們就做。〔14:46〕 

  〔劉震濤教授〕:第三屆開始就變成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這個是水到渠成的,因為大家感覺到兩岸關係的發展,文化還是一個紐帶。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紐帶。實際上不光是文化,第七屆論壇今年在成都召開,圍繞“十二五”、臺灣的“黃金十年”,我們談相互的機遇和挑戰。我記得在第六屆談到了先進製造業的問題,新産業,包括新能源、綠色能源,中間我記得談過一次教育。〔14:47〕 

  〔主持人李徽〕:應該是在長沙。〔14:48〕 

  〔劉震濤教授〕:是在長沙舉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所以,第一,從經貿的角度不僅僅是投資貿易,實際上經貿相關的領域,金融、物流等等都包括在內。第二,從提出“三通”開始一直到“三通”實現,為“三通”實現打下了很好的思想基礎、理論基礎。第三,我覺得很重要的是他加速了兩岸雙向投資。所以,我覺得這個論壇發揮了重大的歷史性的意義,同時又有現實意義。像這樣的一種論壇人家要來參加,什麼樣的力量阻攔都阻攔不了,這是歷史的潮流。〔14:49〕 

  〔主持人李徽〕:我們也是都知道,七屆論壇,從第一屆開始每屆論壇都會達成一個共同建議,應該説這份建議也是慢慢從經濟不斷的內涵加以延伸,擴充到了文化、教育、新興産業各個方面。這應該也是成為兩岸各個領域下一步交流、合作的一個風向標,就是有指標意義的這麼一份建議,劉教授對建議的落實情況有沒有了解? 〔14:50〕 

  〔劉震濤教授〕:詳細情況我不是太了解,因為實現一個東西需要客觀的條件。就是説它的所謂的落實有兩個含義:一是變成政策付諸實施,比如農産品的關稅問題,比如説臺灣的船在大陸港口從事兩岸的直航的運輸。二是呼籲、建議、推動變成了兩會的共識。像智慧財産權保護、“三通”,最後都變成兩會的協議了。我想這些東西應該是基礎性的,我講的是思想基礎,然後還有理論基礎,實際上最後實現要通過兩會商談、簽署協議的形式落實下來。變成一個雙方共同正式的文件,就像法律一樣。〔14:52〕 

  〔主持人李徽〕:據您所知臺灣朋友對這些建議滿意嗎?〔14:52〕 

  〔劉震濤教授〕:像“三通”大家當然滿意,免稅大家也滿意,還有大量採購,當然有個別採購意向書籤完了沒有變成協議有一些意見。我想每一件事情總不會那麼十全十美,應該説大的方面是非常正面的。〔14:54〕 

  〔主持人李徽〕:説到兩岸經貿往來的里程碑式的意義的事件,不能不提到我們所説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經歷了非常艱難的歷程,我記得當時在島內有人遊行反對,但是也有很多臺商登報呼籲,這個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了一年半了,它的效果到底怎麼樣呢?〔14:56〕 

  〔劉震濤教授〕:這個問題是一個過程,我相信大多數的臺灣民眾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間不斷地加深印象,去年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6月份在重慶簽署,臺灣立法機構9月12號批准,今年9月12號是一週年。去年我去了9次臺灣,幾乎每一次都是跟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有關,參加了各種各樣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會議,就是去年的1月8號剛開年,我在臺北參加了一個論壇,它是閉門的,是由臺灣青年的企業家組織的,他們請了4位演講者。我們談的時候是互相不見面,外國人談的時候大家都會聽,其他人講的時候互相不聽,然後由他們內部投票贊成誰的觀點。每個人講10分鐘然後互動。我是闡述了整個的世界經濟的格局,亞太地區的格局,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是必然的,也是臺灣避免邊緣化的非常重要的基礎。 〔14:59〕 

  〔劉震濤教授〕:我參加了各種各樣的研討,給我的感覺就是,第一大家很熱烈的期待、期盼,希望早點簽署。〔15:01〕 

  〔劉震濤教授〕:所以,你剛才講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現在大家看怎麼樣,我覺得拿一些數據可以説,2010年上半年兩岸總體的貿易增加了10.5%,就是兩岸之間的貿易比去年。〔15:03〕 

  〔劉震濤教授〕:這要放在什麼背景來看,因為今年整個外貿不太好,因為臺商很多的産品在大陸是往海外銷售的,海外市場不太好他在大陸生産就會降下來,但是還是兩岸之間有增長,那個增長一般來説臺灣對大陸的貿易是由於臺商在大陸的投資帶來的,他投資以後我想在市場轉移中間已經比較好的在大陸開拓市場,所以他要繼續生産向島內買零部件。據我了解,昆山是一個很大的臺商的聚集區,2010年昆山進出口貿易額820美元,一個小小的縣城,其中臺商大概佔到500億左右,但是據説今年一家比較著名的臺商企業生産下降,到上半年可能下降了10%左右。主要是訂單減少了。如果按照這麼説兩岸的貿易反而增加10%點幾,那這個市場哪去了?轉到內銷了,不內銷的話外面減少了怎麼還會增加。當然這種聯繫比較牽強,做一個比喻,在當前情況下上半年增長10%已經很不容易了,早收項下的500多項裏就增長了33%,這個就高於總的增長,那證明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是有效的。第二早收清單不是可以降稅嗎,我們分3年降到0,我們稅收最高可以到15%,如果碰到15%那今年至少7.5,然後第三年再降。所以説節省下來稅金大概是5300多萬美元,這就是實實在在的。〔15:04〕 

  〔主持人李徽〕:屬於真金白銀落到了臺灣民眾腰包裏。〔15:04〕 

  〔劉震濤教授〕: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以後,改善了兩岸關係,臺灣吸收外來的投資多了,為什麼呢?因為外來投資對臺灣有信心了,説我投到你那裏去賣東西到大陸可以免稅,間接的到大陸來,以前就不會了。臺灣畢竟有很多其他的優勢,臺灣的配套、研發比我們要好。這個數字也很大,海外投資協議意向投資1082億新台幣,按照4倍算差不多200億人民幣。臺商因為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關係要調整他的供應鏈。〔15:07〕 

  〔主持人李徽〕:我們也發現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剛剛推進時臺灣有相當多的反對聲音,到現在這種反對聲音幾乎是消失了,這個過程劉教授怎麼來評價?〔15:07〕 

  〔劉震濤教授〕: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消聲也不能説他們都同意了,我認為他們很大程度上是觀望,他看著你不成功,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這樣,有一部分希望不成功,也有一部分要看看你是不是能持久。因為現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畢竟是初期的,所以,我想我們踏踏實實的努力,不把畫成的餅變成畫餅充饑,畫的餅真正的做成餅大家都能吃到肚子裏去,才能變成營養。所以這個問題我們要兩邊來看,某種程度上他們這種態度對我們是一個鞭策,我們要一如既往的把這個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規定的東西,100%,甚至於100%多的落實下去。 〔15:11〕 

  〔主持人李徽〕:在落實過程中還要不斷檢驗?〔15:13〕 

  〔劉震濤教授〕:對,這樣才能心服口服。〔15:13〕 

  〔主持人李徽〕:剛才聽到劉教授的分析,可不可以這樣理解,現在看到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收清單列出的東西,實際上受惠的不只是這些項目。〔15:14〕 

  〔劉震濤教授〕:對。實際上外商有些還不一定是投資,有些是找你做合作夥伴,等於你拉我一把我就可以到大陸去。我聽説有一位臺商,他的兩個加拿大朋友最近跟他説,你在大陸做的挺順,我們不了解,你帶我們去。這樣的話,無形中給臺灣經濟的軟實力增加了。 〔15:14〕 

  〔主持人李徽〕:我們也知道,兩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最大的目的也是要惠及臺灣的“三中”人群,現在我們這個早期收穫名單之後“三中”人群真正得到益處了嗎? 〔15:15〕 

  〔劉震濤教授〕:到目前為止,“三中”的反應就中小企業來説應該還是聽到一些,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以後並沒有刪改他們的權利,説帶來多少權利還不好説,因為現在剛開始,但是至少沒有看到大陸到這兒來搶市場。如果説早期收穫對他們有多大收穫説的還過早。我覺得還是要堅持把這個落實下去。至於“三中”的問題,臺灣方面從30年的兩岸經濟交流來看,臺灣的企業確實有很多的發展。同時一些企業搬到大陸以後他們也不適應。我想這也是應該面對的事情。所以現在兩岸産業合作中,我們要想好怎麼有利於“三中”這個人群的發展,顧及到這些人的利益。我老説這個問題,我們到臺灣去投資,因為畢竟是一家人不要把利益看得太重,我們還是要盡可能地域上要分散,還是有可能在南部機會也是很多的,這個需要靠我們的政策引導。同時臺灣當局在內部分配上、政策上也需要調整,否則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 〔15:16〕 

  〔主持人李徽〕:投保協議在下一次兩會協商中也很有可能簽署。那麼劉教授,應該説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剛剛踏出了第一不,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您怎麼看待它對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我們所期望的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要通過什麼樣的形式來構建?〔15:17〕 

  〔劉震濤教授〕:兩岸經濟交流花了30年的時間才走到了一個基本的目標,就是正常化。什麼是正常化?就是雙向的航運、通航、雙向的投資。在這個基礎上怎麼能夠保證正常化能夠更加的向自由化方向走?這就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幫助建立了這麼一個機制。但是這個機制還是初步的,因為它是一個框架,裏面要不斷地裝東西。經合會下面有6個小組,這6個小組的任務就是不斷底往裏填東西。這個框架就不斷地豐滿。所以,我認為要圍繞幾個方面:〔15:18〕 

  〔劉震濤教授〕:第一,是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早期收穫100%的落實了,然後通過消化變成營養,就會增加兩岸人民的互信,他就相信兩岸特色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直接的利益。〔15:19〕 

  〔劉震濤教授〕:第二,推動雙向的投資。其實是一個制度層面的問題,要開放,但是同時還有投資環境,比如説金融的問題、投資保障的問題、財産的保護問題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期待把雙向投資作為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來做好,那就是説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經合會下面的兩岸産業小組要努力。〔15:19〕 

  〔劉震濤教授〕:第三,要把現有的臺資企業辦好。像康師傅來的時候沒有多少資金,去年一年營業額就達到300多億美金,這個不得了。這麼一個成長的過程,就説明它吸收了大陸的靈感,那麼他也碰到很多的問題,他自己克服了。現在臺商遇到的問題和當時康師傅碰到的問題不太一樣,當時康師傅碰到的問題一個是資金的問題,後來他上市了,上市以後又遇到一些困難,通過股權交易什麼的發展起來了,他主要的任務就是做銷售市場,他做得很成功,他的這個品牌的價值大概有4億美金左右。那麼還有一批臺商,都是在臺灣過來的時候比較小。像原來臺灣比較大的統一也很厲害。所以要把他們辦好,當時遇到的問題和現在的問題不一樣。比如説當時統一來説需要豆油,後來到了黑龍江,去了以後發現是一個市裏的黃豆一共才120萬噸,他希望榨油的黃豆是100多萬噸,那全給你也不行,他遇到的困難是這樣,現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現在的問題是“三荒”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那麼統而化之就叫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又會遇到很多問題,首先是“三荒”,還有技術,沒有技術怎麼轉型。所以我想我們應該在新的條件下,運用新的思維幫助大家做這些事情,也要把臺商看成兩岸關係最穩定的基石。我認為兩岸關係中間臺資企業在大陸的存在,以及將來陸資企業在臺灣的存在,這兩個是兩岸合作發展的基石,沒有這兩個柱子這個關係永遠是脆弱的。〔15:21〕 

  〔主持人李徽〕:謝謝劉教授。今天劉教授為我們深入淺出地勾勒出了兩岸經貿發展過去和未來的路線圖,我們也相信通過穩定的兩岸經貿合作機制的逐步建立,臺灣的經濟一定會脫胎換骨再創奇跡,我們也期待在兩岸經貿合作舞臺上上演出更多的佳話,再次謝謝劉教授。謝謝各位網友!〔15:21〕

分享到:
相關視頻

推薦視頻

更多臺灣新聞

更多新聞發佈會

更多涉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