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海峽論壇讓兩岸越走越近越來越親

時間:2014-06-17 22:24   來源:台灣網

  6月15日上午,第六屆海峽論壇大會于廈門海峽會議中心舉行。參加本屆論壇的臺灣鄉親具有代表性和廣泛性,大多數來自基層,包括臺灣相關黨派、工會、青少年、婦女、宗教、民間信仰、農業、水利、科技、金融、體育、醫藥、新聞出版、影視等30多個界別和民間社團都有代表參加。大家懷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秉持“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宗旨,圍繞“和諧發展,幸福兩岸”的主題,共敘鄉情,共商合作,共謀福祉,共創雙贏。

  幾百年前,福建居民為了討生活而移居臺灣,卻仍然沿用著原先家鄉街道、村落的名字,這就使得海峽兩岸有了數以千計的同名村。15日下午,來自海峽兩岸40多個“同名村”的200多位鄉親代表齊聚廈門集美,與對岸同名的“另一半”歡喜“牽手”,品茶敘舊,共訴情緣。第六屆海峽論壇基層交流活動的重頭戲—“同名村、一家親”聯誼活動也就此拉開帷幕。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同宗親”。衷心地期盼兩岸敦親睦族、光宗耀祖,衷心期盼兩岸一家親,和諧共同發展,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兩岸同名村活動是海峽論壇中關於加強兩岸基層民眾交流的一項“重頭戲”,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參加“媽祖文化周”致辭時表示,兩岸是同乘一條船,共渡一片海的一家人,對此,臺灣同胞許樹香深表贊同,她説:“本來就是坐同一條船,同一片海的,昨天我過來的時候看到‘一國兩制’那邊,心裏想説,啊,原來身體壯一點的就可以游過去!就這麼近而已,眼睛都可以看得到,所以,我們的心,大家都連在一起的!

  臺灣臺南市北門區錦湖裏里長郭添貴以兩岸“同名村”代表身份參加論壇大會並致辭。他表示,兩岸同祖同源,他們對祖先的發源地、宗親的思念從來沒有間斷過。期望兩岸各姓氏宗親、各同名村裏,加強交流,共創美好前程。本屆論壇續緣之旅為臺灣鄉親提供了一次祖地尋根、再敘鄉情的機會,使兩岸同胞的親情更加濃厚。特別是本屆論壇有一場重頭活動:即“閩臺同名村鎮續緣之旅”,活動邀請來自臺灣與福建同名的臺灣村鎮300余名鄉親,考察同名村鎮、尋根謁祖,通過續緣系列活動,印證兩岸割捨不斷的血脈親情。

  回鄉祭祖是本屆論壇重要活動,兩百多年前,這裡的周氏子孫遠渡臺灣墾荒拓土,而200多年後的今天,這座六百餘年的祖祠,將迎來闊別200多年的、遠在臺灣的後人們。2014年6月12日,農曆五月十五,在臺北縣周可安大宗祠董事長周吉雄的組織下,19位來自臺北的周氏宗親組團回到祖先發源地竹園來祭拜祖先。他們中有16個人,是第一次來。夜幕降臨,臺北周氏後人踏上前往安溪縣城的車,車輪捲起鄉間路的塵土,漸行漸遠。周氏宗祠復歸平靜,桌案上的香爐余煙嫋嫋。山遙水遠,百年千年,一捧香灰在,天涯不覺遠。

  水有源,樹有根,認祖歸宗是中華民族千年不變的傳統,臺胞郭添貴一直惦念著回鄉祭祖的事情。他説我也多次回鄉拜祖,回到我們祖先出生地,就像遊子在外回到溫暖的家,與分離的家團聚敘舊,感情日益增厚。“這次他把他的兒子也帶到了大陸,並準備帶他回祖籍地錦湖探親祭祖,認祖歸宗,讓他知道“親戚越走越近、越走越親”的道理。“我希望不僅我們這一代,還要讓下一代,世世代代都能追宗認祖,都能記住我們同祖脈同源。”郭添貴如是説道。

  兩岸同祖共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連結;共同的歷史,更有共同的文化。雖然現在分處兩地,但是對祖先的發源地、宗親的思念從來沒有間斷過。近年來,兩岸越來越多溝通,交流在直線上升。來自臺灣的同胞和大陸的人通過共同續寫族譜、葺宗祠、修造祖墓等方式,在往來與交流中增進了割捨不斷的骨肉情誼。由此可見,水有源,樹有根,認祖歸宗是中華民族千年不變的傳統,這是誰都改變不了的。這次臺灣很多前來參會的臺胞,把他的兒子也帶到了大陸,目的就是帶自己的孩子回祖籍地探親祭祖,認祖歸宗,讓他們知道大陸是他們自己的祖籍,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海峽論壇至今已經舉辦六屆,讓人感到高興的是,一屆比一屆辦的紅火、紮實、和諧、熱鬧,特別有人情味。尤其是海峽論壇讓兩岸同胞心貼得越來越近了,越走越親;期望兩岸各姓氏宗親、各同名村裏,各位大家加強交流,共創美好前程。(台灣網網友:趙虎啟)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