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劃:趙靜
臺灣聚焦“臺灣之光”:光環下的新挑戰
美國《時代》雜志日前公布第8屆年度“全球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名單,林書豪名列第一、曾雅妮(臺灣女子職業高爾夫球手)名列17。“臺灣之光”一時耀眼島內,也引發了臺灣社會的一輪大討論:成功能否復制、教育與體育是何關係、人格底蘊的重要......甚至還包括給臺灣帶來的“副作用”及新挑戰。而其實,這些正在熱議中的話題,對于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不陌生。
<歡迎參加討論>
<進入評論頻道>
成功秘訣:返璞歸真的“老派”作風
林書豪的故事說明了一件事:如果你展現了膽識、紀律及操守,你也可以像林書豪一樣,掌握成功的機會。曾雅妮的笑容極具感染力,她對高爾夫球的熱愛創造了一種氛圍,讓大家看到妮妮,都知道自己正在見識了什麼叫做偉大。林書豪與曾雅妮,都是“新新人類”的一代;但他們惹人喜愛的人格魅力,卻似乎都是出自“老派的辦法”:“虛懷若谷、努力不懈”是“老派”,“微笑”也是“老派”。
跨越平凡:年輕人沒有懷憂喪志的權利
林書豪和曾雅妮,兩個平凡的年輕人,使平凡變得偉大。這就是他們所釋出的影響力,讓人們知道,從平凡到偉大,距離並不遙遠,只要奮鬥不懈,鍥而不舍,成功就會降臨,所以年輕人沒有懷憂喪志的權利。
父母盲區:你看人家林書豪
所謂的“臺灣之光”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形成教養上的新挑戰。例如揚名國際的哈小子林書豪,成為很多父母教育時的“活教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忍不住拿林書豪做榜樣跟孩子說:“你看人家林書豪又會讀書又會打球,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父母們不妨捫心自問:如果孩子能上哈佛大學,你會“舍得”讓他成天打籃球嗎,你會認同他大學畢業後不去華爾街,而去籃球場嗎?如果孩子小學畢業時就篤定地告訴你,他已經想好了未來的路,你會說好,我來幫助你圓夢,還是你會說,孩子你還小啦,什麼都不懂,還是聽爸媽的安排吧!
教育真諦:不要炒短線
體育和教育僅一字之差,有多少人能夠看見,他們其實是同義詞。體育本該唾手可得,但臺灣教育向來舍棄並存的可能性。林書豪的“新聞瘋”,如果能教會臺灣教育的真諦,或許就可算值得。如果生活對于籃球(或體育)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會因林書豪的表現感到興奮實屬正常,但不會盲目跟隨後立刻遺忘。如果電視臺天天都認為NBA新聞很重要,就不會制造出荒唐的倣真劇場、以搏收視率的畸形手法來跟“瘋”,因為不了解,所以只能炒短線。
林書豪是誰?
對,還有夢想。正如他自己所說,“不管你喜歡什麼,都要努力去做、做到最好,不一定只是籃球。而且你要去追逐夢想,不要別人告訴你能或者不能”。這是一個非常樸素的道理。也許我們不能復制林書豪的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他的夢想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復制的。這與一個人的能力無關,而僅僅是一種精神品質。
更多>>
延伸話題
“偉大”能否復制
林書豪的正面力量
不同以往的英雄故事
鍥而不舍出明星
振興體育的首要條件
“林瘋狂”成功背後的歧視
更多>>
往斯話題
剝開“毒膠囊”的“良心”
林毅夫的鄉愁,何以得解?
漲價潮陰影下的臺灣社會
平潭對臺灣而言是“狼來了”嗎?
泰坦尼克號重映:美好的記憶即是永恆
許信良參選民進黨主席之後
林書豪和曾雅妮的成功,對于當下的兩岸社會都顯意味深長:它不應僅僅是體育界的狂歡,更應是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鏡鑒——如何能夠讓年輕人更加自由和快樂地成長,又如何能夠讓他們堅持夢想,通過自身努力在社會中取得一席之地,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