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方著手打破臺灣“青貧族”惡性迴圈

時間:2012-09-10 09:55   來源:台灣網

  最近臺灣“青貧族”話題引發社會討論。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貧窮年輕化是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一大警訊,的確令人十分關注。評論分析了宏觀與微觀兩方面原因,並直言:要打破“青貧族”的惡性迴圈,必須從這兩個大方向著手;要提升臺灣整體與臺灣青年人的競爭力,大家都需要更努力、更打拼,才能度過就業市場的寒流。

  評論摘編如下:

  最近“青貧族”的出現,引發社會討論。“青貧族”是“窮忙族”與“啃老族”、甚至“草莓族”問題的綜合呈現,而貧窮年輕化是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一大警訊,的確令人十分關注。   

  根據主計處的最新資料顯示,臺灣“30歲以下”、“30到34歲”、“35到39歲”這3個組群的平均年所得,從40萬元(新台幣,下同)多一點到65萬元左右,全部都低於15年前水準。“30歲以下”者,2011年的平均年所得是41.6萬元,比起2010年的42.2萬元、2009年42.06萬元及2008年的41.84萬元都低。如果再扣掉稅費、利息支出等,平均可支配所得只剩下35.8萬元,意思是每個月只有不到3萬元可以運用,試想,這樣的收入規模,要應付生活真的不容易。 

  而“35到39歲”這個年齡層的平均年所得是65.7萬元,也低於15年前;最慘的是“30至34歲”這個年齡層,2011年的平均年所得是55.6萬元,較2010年減少了2萬多元,更是17年來的新低。十幾、二十年過去了,理當“30而立、40不惑”的社會青壯輩,所得卻完全沒有增加,這是過去臺灣罕見的狀況,自然讓人憂心。 

  而造成如此結果的問題來源可能有2個方向,第一是來自於宏觀面,也就是,如果經濟成長趨緩、甚至停滯,影響年輕族群的就業機會,一方面,就業市場“供過於求”,一方面業者本身利潤有限,也就反映在薪資結構上,難以調漲是無法避免的問題。 

  “青貧族”的另一個可能的面向是微觀的問題:如果年輕就業人口對工作要求太高,不想吃苦、不願所謂的“屈就”,再加上在學校沒有鍛練足夠的就業本事,進了社會,不知道自己做什麼,或者甚至寧願一直唸書、也不願投入就業市場的逃避心態,不斷觀望、等待,浪費時間、錯失機會,老大徒傷悲。 

  臺灣“青貧族”的出現,這兩個面向的問題都有。根據臺灣“勞委會”公佈的就業數字顯示,“製造業”與“服務業”這兩大人力需求火車頭,計劃聘雇的人力都較上一季大幅下降,如果再跟上個年度(2011年)同期相比,降幅更是5成以上,顯示臺灣出口、內需呈現雙衰退的局面,已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形成衝擊;若問題持續惡化,那就不只是薪資難以成長而已了,恐怕還有其他問題出現。  

  不過,也並不是所有行業的薪資都沒有成長。例如,根據勞委會調查,2010年受雇水電的工平均薪資近3萬4千元;而業者表示,若取得證照、累積年資及經驗,月入約5、6萬元不是問題,而且常常還有額外加給。“104人力銀行”的調查也顯示,年資5到10年的水電工,比1到3年的薪資增幅高2.5到3成,且高於一般職缺平均的2.1成,顯示這個行業的薪資是有成長的。而這個行業的人力目前是“供不應求”,非常希望有更多人投入。 

  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帶來了就業條件的改變,因此,要打破“青貧族”的惡性迴圈,必須從大環境的改善與個人心態的調整,這兩個大方向著手;質言之,就是要提升臺灣整體與臺灣青年人的競爭力,大家都需要更努力、更打拼,才能度過就業市場的寒流。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