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臺灣民主的危機根源

時間:2014-05-12 13:57   來源:台灣網

  太陽花學運後,引起了各方對臺灣民主的喟嘆。《經濟學人》雜誌説,臺灣未來將演成“由街頭決定”;郭臺銘説,“民主不能當飯吃,民主對GDP沒有任何幫助”;同情臺灣困境的新加坡企業家則慨嘆,新加坡是“贏在沒有民主”。臺灣《聯合報》12日發表社論分析:臺灣的民主,何以走到今天的地步?

  如果仔細分辨,當前臺灣民主政治的大患,其實不是群眾在街頭的反撲,也不是郭臺銘以為的“太過民主”;真正的問題在,臺灣社會一直過度以自己現有的“形式民主”為傲,誤將民主作為政治參與的“手段”當成“目的”,卻忘了民主政治就和經濟發展一樣也需要“轉型”與“升級”。這點,只需觀察重新開議的“立法院”,在野黨“立委”仍在進行霸佔、杯葛、謾罵的粗暴遊戲,對“立法院”遭佔領之恥毫無反省,可見一斑;相對的,針對群眾運動四起,馬當局則僅進行了些許無關痛癢的人事調整,一樣是無感的。

  民主當然不能當飯吃,民主是為了解決“飯的生産”及“飯碗分配”問題的手段。街頭群眾強調的,是訴求“飯碗分配”的公平性;而郭臺銘憂慮的則是,群眾反對服貿、反對核四、反對經濟開放,一直反下去,臺灣最後會連飯都沒得吃。亦即,目前臺灣政治的問題,癥結在政治體制無法發揮應有的效能,無法兼顧“生産”與“分配”的均衡,導致民眾必須上街抗爭,而實業家則憂心忡忡。

  這些年,在經濟成長缺乏突破的壓力下,臺灣注意到了産業必須轉型的迫切性;但人們卻似乎仍未意識到臺灣政治也到了需要“轉型”與“升級”的時刻,許多人依舊動輒誇示臺灣的民主“成就”,以為它是臺灣在東亞及華人圈的莫大驕傲。這種阿Q式的自滿心態,導致臺灣無法正視自己的民主癥結,這才是政治品質難以提升的盲點所在。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