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作家張曉風。(攝影:王堯)
你或許還記得臺灣作家張曉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那平淡中見詩意的文字,讀來令人口角噙香,多年來被無數戀愛中的男女奉為經典;你想必聽說過“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卻未必清楚,這金句的出處是張曉風中年時的作品《只是太年輕》。
不用懷疑,那位或多或少影響過我們的作家張曉風,就是最近臺灣新聞里常提到“新科立委”張曉風,臺“立法院”開議以來,她給新任“行政院長”改施政報告,開記者會為環保鼓與呼……曝光度超高。
雨後黃昏,在位于臺北市濟南路的“立法委員”研究大樓張曉風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這位在華文世界享有盛譽的女作家。這位70歲的老人嗓音輕柔、語速緩慢,從早晨工作到此刻,她雖有疲態但不減舉止之優雅、態度之誠懇。
兩岸的問題需要大智慧
祖籍江蘇徐州,生于浙江金華,8歲來臺。張曉風印象最深的大陸城市是南京,然而記憶也有些模糊了。“離開南京時,我的洋娃娃、放在盒子里的蟬殼,都沒有帶,以為很快就會回來。當年從廣州出發,坐船來臺灣,吐得昏天黑地。到了臺灣住在日本式的房子里,周圍都是番薯田,不斷有親戚到我們家里借住。父親沒和我們一起到臺灣,他留在大陸打到最後。在昆明時他已經給家里打了電報,說是會坐飛機過來。誰知在昆明遇上盧漢叛變(你們叫起義)走不了啦,家里人都以為再也見不到他了,他卻在半年後輾轉來到臺灣。”
“第一次到大陸,是到廣西桂林旅遊,心態十分復雜,不知道怎麼定位自己,有許多的愛,又有許多遺憾。”張曉風曾經在《我渴望贏》一文中寫道:“行年漸長,對一已的榮辱漸漸不以為意了,卻像一條龍一樣,有其頸項下不可批的逆鱗,我那不可碰不可輸的東西是‘中國’。”對此,張曉風強調,她所說的的中國與地理的疆域無關,與中華文化有關。“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政治的地理的概念都是一時的,只有5000多年中華文化的傳承是永久的。將來兩岸的問題如何解決,是需要大智慧的,解決辦法關鍵在于如何能讓大家都覺得合理且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