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如何走出“共腐畸形圈”

時間:2015-12-17 08:47   來源:台灣網

  “回過頭來看,我的主要問題發生在一個20多年的朋友圈。”季建業在法庭上曾這樣陳述。季建業的落馬就源於“小圈子”腐敗。近兩年大量案例表明,相當一部分落馬官員的腐敗均存在“圈子腐敗”。然而,無數事實表明,真正的“護身符”,不是“哪條線”“某圈子”“誰的人”,而是心中那把遵紀守法的戒尺。(據12月16日人民網)

  從文化學意義上説,圈子是由旨趣相投、利益相近、價值相似的人在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團體和組織。從正向看,圈子可以使不同的人通過興趣愛好、利益價值聚集在一起,構建一個共同交流的平臺。但是,圈子具有封閉性、排他性特點,極易産生拉關係、營私舞弊等不良傾向,不僅會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同時還會危害社會,形成金錢至上、關係為王的不良風氣。

  當前社會,廣泛存在大官傍大款或大款傍大官的現象,就是一種畸形的怪圈子,這些玩“圈子”遊戲的貪官和罪犯們,一個用權力為他們的生意鋪路搭橋,另一個拉大旗做虎皮謀取不正當的利益,狼狽為奸,彼此發財,弄個缽滿庫盈,而受損害的卻是國家、百姓。

  筆者認為,“圈子文化”的形成,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出現的。“圈子文化”説到底,就是“利益文化”,一種在利益驅動下形成的文化,一種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結成的暫時的文化圈子。一些政府機構的腐敗人員,他們中間的核心紐帶就是利益,這些人並沒有約定,卻不謀而合地走在一起,構建了一個利益的小圈子,這個小圈子裏的人自動的遵循著一定的潛規則。由於彼此的利益息息相關,所以一旦發現破壞潛規則的人,大家往往群起而攻之。

  當務之急,則是破除“畸形共腐圈”。讓幹部升遷程式完全暴露在陽光之下,才能避免“圈子”滋生裙帶關係,避免互相提攜的出現。剷除腐敗生存土壤的“權與利”,真正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制度機制。

  通過依法治國、依規治黨的“立”,把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作為從嚴治黨的基礎來強化。始終堅持公道正派的官場風氣,讓拉幫結夥、投機取巧者喪失存在的空間和發展的可能。通過“橫下一條心”的“破”,以零容忍的高壓態勢嚴懲貪腐圈子,加大對窩案串案的懲治力度,不論職位高低,一經發現,一查到底,絕不姑息。把反腐利劍舉起來,減少腐敗存量,遏制腐敗增量,清除“共腐畸形圈”。(台灣網網友:皮欣悅)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