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口中的中國不是這樣

時間:2015-12-04 17:39   來源:台灣網

  教育部黨組于12月1日召開會議,對3所高校4起違紀問題進行通報。密集通報用意何在?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袁貴仁回應時指出,“一些黨員教師在重大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上有模糊認識甚至錯誤認識,極個別人的言行挑戰政治底線和法律紅線”。(12月3日《京華時報》)

  最近的官場一直不太平,比官場還不太平就當屬高校了,幾個重點高校大佬的集中落馬給尚未落馬的敲響了警鐘,而袁部長的集中通報更是給那些潛伏在不明處的所謂“憤青”們以口舌,成為他們攻擊和污衊的理由。官員的腐敗需要以儆效尤,而腐化的高校老師同樣不能法外逍遙,本應黑白分明、是非明辨的反面案例變成了一場輿論鬧劇,政治的衛道者成了被攻擊的靶子,被揪出的蛀蟲卻成了人們同情的對象。

  在啞然失笑的同時,我們也應該佩服他們那些激憤的盲目追隨者,在事實面前,他們無視真理的存在,轉而選擇相信美化的謊言,這不是因為他們看不到真相,而是被狂熱的個人信仰所蒙蔽了雙眼。雖然風光的大佬們下馬了,但是信徒們依然不懈努力試圖為其正名,所謂的罪狀都是烏有,一切的言行都是迫害。所以一旦有人試圖終結這種幻想,便成了他們眼中的壞人。從一方面來説,這正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呲必中國”成為了他們的時尚,仿佛這時候,誰不説幾句中國的壞話就不是一名合格的知識分子。

  其中很多人會拿魯迅等有骨氣的文人來作為標榜自己的藉口,相比于傳道、授業、解惑等應該説和應該做的事,中國的高校老師們最不應該做的批評中國卻成了他們最愛做的並樂此不疲,但他們沒有搞清楚的是,針砭時弊和惡意抹黑並不具有相同的意義,中國的脊梁不是依靠一兩句牢騷造就的。高校的一些老師們用自己的情感帶入來給學生們灌輸自己的消極思想和意識觀念,用戲謔的方式來可以解讀政治,用臆想的思維來架空歷史,用拼接的關係來編造所謂領導的秘聞和軼事。仿佛什麼都對,但他們最缺少的恰恰就是邏輯。

  在少數某些大學課堂上,中國被老師們覆去翻來的説教和批判,好像任何的社會不公都成了政府的陰謀和體制的弊端,嚮往西方的所謂的自由化和民主制,但實際情況卻是,自己卻連自由和民主的真實內容都無法理清。自由和民主不是西方的原創,把負面的情緒向更大的群體蔓延,不是一種的明智的行為,但是課堂上的學生尚不明真理為何,卻將此奉若神明。這不應該值得驕傲,妖魔化中國帶來的粉絲也不是人格魅力帶來的結果。但正是這樣,乃至於當他們的人生導師身陷囹圄時才有自己的奮不顧身,甚至拋出“他是個好人”的論調,來以此開脫和洗刷罪名。

  在網路領域裏,中國被老師和公知們以專業的角度分析研判,得出的卻是中國已死的結論,無論哪一種制度,無論哪一個國家,矛盾和問題都不是個例,只是程度的不同和原因的各異。可以發表不同的見解和看法,但絕不是以最惡意的想法來作為最終的目的,無論是黨員還是群眾,都應該有自己最後的底線和作為中國公民的良知。贏得尊重靠的不是嘴上的快意恩仇污衊政府,畢竟我們都生存在這個土地上。諸如賀衛方等之流所謂公知教授打著格物致知的旗號,行的卻是見不得天日的勾當,理應受到唾棄。

  老師,你口中的中國不是這樣,如今的我們,竟然要看書才知道,我們的國家曾經是那麼的輝煌,無畏,開闊,不拘一格,包容世界,我竟然要看書才知道,不是從你身上看得到,也不是從我身上看得到。出了問題需要的是改變,而不是一味的抹黑,中國的未來取決於我們,也取決於每一個做出改變的人。(台灣網網友:程世傑)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