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擇校”的實現還需要更多努力

時間:2015-11-27 14:35   來源:台灣網

  “不開一個口子,不打一聲招呼,不寫一張條子,引導每個孩子按劃定的片區就近入學”——這就是普通百姓期盼的“零擇校”美好願景。在這樣的美景實現之前,家長們的痛苦與無奈,從前一陣熱播的電視劇《虎媽貓爸》中就可得知。先不説為人父母者心理上的糾結與無力,單就説那誇張的10萬一平米的學區房、為了孩子上所好小學也要咬牙吞下的劇情,都能讓很家長感同身受了。

  在中國,擇校的歷史由來已久。目前我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5.4萬所,在校生達1.38億,在各級教育中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城市裏,家長們為送孩子進名校請托送禮;農村中,很多家長到縣城租房陪讀。由於義務教育優質資源的嚴重不均衡,“擇校”成了家長們的心病、學生們的負擔,也集中體現了教育不公的痼疾。

  “一紙行政命令堵不住擇校現象,只有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才能讓家長主動放棄擇校、學生心甘情願地就近入學。”這是安徽省銅陵市教育局副局長王剛介紹當地經驗時所説的話。銅陵市是全國率先實現“零擇校”的城市之一,他們的作法是“均衡發展”,讓就近入學成為家長和學生們心甘情願的事情。

  “均衡發展”——這個桃花源似的詞彙,經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期5年的貫徹實施,已經在某些先行先試的地區率先實現了!正如國家教育諮詢委員、國家總督學顧問陶西平所説:“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校際差距和群體差距都在縮小,許多城市的擇校熱得到有效緩解。”

  只是,這種緩解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據教育部基礎一司司長王定華透露,教育部正在考慮推行多校劃片,也就是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小學初中,讓買了學區房的家庭也不確定到底能上哪個學校,“我們一方面通過這種方式為學區房降溫,另一方面加大查處力度,及時曝光擇校現象,務必把就近入學落到實處。”

  無論是“均衡發展”,還是“特色辦學”、讓薄弱校成為“熱點校”,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給家長孩子減負增效,為了讓每個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所以,除了政府制定好的政策、學校更好地管理,也需要家長們轉換觀念,形成正確的成人觀、成才觀。全社會共同努力,“零擇校”的奇跡終將變為現實。(台灣網網友:肖曼)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