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扶不扶老人成為兩難

時間:2015-09-22 17:18   來源:台灣網

  最近淮南一大學生自稱扶老人被訛詐並在網上尋找目擊證人的事件鬧得沸沸颺颺,輿論再次將關注的焦點放到了對於倒地老人扶不扶的問題上。事實上,自從南京彭宇案後,扶不扶老人的問題已經成為人們的兩難。

  那麼為什麼扶不扶成為了人們的兩難呢?扶老人起來真的那麼難嗎?

  扶起老人並不難,但是難的地方在於扶起老人前人們心底裏的憂慮,那就是扶起老人之後會不會被訛,自己做好事反而被人誣陷撞人,給自己帶來麻煩不説,還可能面臨鉅額的經濟賠償和道德的討伐,帶著這樣的憂慮,人們在面對倒地老人的時候自然疑慮重重。比如扶起倒地老人的三個小孩雖然事後被警方認定是做了好事,但是這起事件前前後後地麻煩與紛爭不僅給孩子留下了心理的陰影,也讓世人看到做好事被訛詐後的麻煩與無奈。倘若自己做好事扶起倒地老人,又被老人咬定為肇事者的時候,沒有目擊證人、沒有監控視頻,自己豈不是白白做了冤大頭,而且還可能因此傾家蕩産。在行善面臨高成本的情況下,許多人選擇了熟視無睹,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態度,對倒地在地的老人直接選擇了無視。

  因為這樣的無視,前幾天河南老人因為倒在積水的馬路上無人救治而身亡,前幾年發生的小悅悅事件也歷歷在目。這樣慘痛的教訓不由得令人觸目驚心,也使我們這個有著助人為樂傳統的禮儀之邦汗顏。其實,世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看到倒地的老人,大多數人還是願意扶一把的,因為誰也不忍看到一個老人倒地身亡無人救助,但是如果扶起來的話又可能面臨高額的行善成本。這樣扶不扶老人成為一個兩難的問題,扶吧,怕被訛詐,不扶的話,又於心不忍,最後大多數人往往選擇無視。

  與行善的高成本相對應的是,老人們作惡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一些老人訛人後,即使被揭穿,由於年紀較大,公安機關往往選擇批評教育了事,對於一些肆意欺詐的老人來説,這簡直就可以説是零成本,這無疑助長了不正之風。在老人訛人的事件頻發之際,無疑會使人們內心的疑慮加大,最終導致了誰也不扶老人的局面。

  其實解決扶不扶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強人們的道德修養,鼓勵人們去做好事、敢做好事,並能為其提供相應地保障,形成人人敢做好事、爭做好事的社會風尚。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對訛詐人的老人加大懲罰打擊力度從而遏制這股不正之風。而這兩方面都不能單純依靠道德的軟約束,道德的譴責因為對於作惡者的約束往往因沒有強制力而顯得蒼白無力。要想根本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依靠法律。對於扶起老人而出現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狀況,應該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疑罪從無的法律原則處理,將尋找證據的責任放在老人一方面,既然老人認定某人為肇事者就應該提供相應的證據,而不是像開頭提到的大學生一樣自己去找證人。這樣無疑會大大減輕人們做好事的壓力與顧慮,也增加了老人作惡的成本,有利於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對涉嫌欺詐的老人應該按照敲詐勒索罪處理,以加強警示作用。(台灣網網友:侯宇浩)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