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著粽子別忘了愛國

時間:2015-06-19 14:57   來源:台灣網

  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起源,搜尋相關資料,我們其實可以知道,最初端午節就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人們懸挂艾葉驅蚊、飲雄黃酒防蟲、佩戴香包辟邪,這些都是在除瘟、驅邪、求吉祥。屈原五月初五汨羅江的一跳為這個日子增添了悲壯,讓更多人記住了端午節這一天。

  對於端午節的紀念意義大家説法不一有説紀念曹娥的,有説紀念伍子胥的,有的説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的等等,形形色色説法隨文化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對於紀念屈原的説法還是會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的,所以提起端午節大家首先肯定會想到屈原。身邊有些朋友開玩笑説,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感謝屈原他老人家當年的英勇投江,才讓我們法定節假日多了一天。

  玩笑歸玩笑,但是屈原為什麼會讓當代人這麼緬懷的原因可能還是許多人所不知道的。屈原出生於戰國末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詩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因為屈原投江行為是在自己愛國之心備受打擊,報國之志無望之下做出來的,所以大家在端午節吃著粽子時沒有忘記我們這位為愛國而死的大文豪也就不足為奇了。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雖然大家愛國的境界不同,但是我們都應該有一顆愛國的心,國富則民強是千百年來不爭的事實,沒有一個繁榮穩定富強的國家,我們的生活必將要受到外人的壓迫和戰火的襲擾,飯都吃不飽還吃什麼粽子。

  愛國看似高大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到,並且能夠做的很好。紮根崗位、勤勞工作是愛國,投身國防、刻苦訓練是愛國,節儉樸實、尊老愛幼還是愛國,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我們其實愛國情結可以體現在極其細微的工作和生活中,當然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犧牲自己是愛國的最高境界,但是並不是非要大家都去這麼做,只要懷揣一顆愛國心,細微之處皆愛國。

  屈原的故事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是他愛國的這顆心卻應該受到世人的敬仰。不能因為過節而過節,應該一邊過著端午節享受著假期吃著美食,一邊要把屈原的愛國精神一代代傳揚下去,這樣的節日才是讓我們的端午節過得更加有意義,這樣才能讓子孫後代銘記我們端午節這一天的真正涵義。(台灣網網友:張健)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