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汶川精神”武裝優良的幹部隊伍

時間:2015-05-12 18:30   來源:台灣網

  5月10日,人們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參觀。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七週年前夕,很多人來到四川省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參觀,悼念遇難同胞。(5月11日)

  七年前,那個慘不忍睹的場面,那場舉國,乃至舉世出動的救援,深深地銘刻在國人的心中。地震後體現出的那種空前的“中國精神”意義之深遠,作用之長久是不言而喻的。今天,人們參觀地震遺址,悼念同胞,無不體現著那份“大愛”“博愛”。我們在悼念同胞的同時,更多的恐怕該從汶川地震後那場偉大的救援活動中提取出精神的元素,將那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團結奮鬥,互幫互助”的高尚情懷運用到“為人民服務”之中,讓偉大的“汶川精神”延續為武裝幹部隊伍的精神動力,延續為執政部門廉政建設的堅強基石。

  汶川精神是崇高的愛國情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沙建孫在《難忘的啟蒙》中回憶自己的啟蒙老師時,説老師們“在我童稚的心靈裏播下美好的種子,教導我:要愛祖國,要勤勉,要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這裡,他把“愛祖國”放在了第一位。在汶川地震救援活動中,那一批批志願者們,一個個領導們,正是具有了濃濃的愛國之情,才會那樣千里迢迢、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趕到四川,並且全身心投入“戰鬥”,使受災的同胞們深切感受到全國人民與他們攜手並肩站在一起,“同呼吸,共患難”,身上就會有使不完的勁。

  汶川精神是博大的愛心傳遞。俗話説,“大災有大愛”,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傳統也是最值得推崇的美德。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心,別説是領導幹部,就做個普通人恐怕都難。正是一顆顆滾燙的“愛心”,溫暖了汶川同胞飽受創傷的身體和心靈,構建起一條條“抗震救災”的鋼鐵長城,再大的困難在“愛”的面前都是那樣的不堪一擊。

  汶川精神是無私的奉獻品質。古人就曾倡導“心底無私”,但只有在最危險、最困難的時候,這種“無私”才會得以凸顯。君不見,在救援中,無論官兵還是農民、學生,無論百姓還是領導幹部,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無私奉獻”的深刻內涵,凝聚起無堅不摧的精神武器,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戰鬥得酣暢淋漓。

  汶川精神是高昂的人生激情。在大災面前,幾多的同胞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絕望。的確,只在那眨眼之間,就發生了如此地覆天翻的變故,真能坦然面對的,十中又有幾何?此時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種激情,一種高昂的人生激情。夏衍在《種子的力》中説“.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量就要顯現”,“因為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這就好比地震後活著的同胞們,十分需要鼓起生活的勇氣,堅強地面對重重困難,飽蘸人生激情去書寫大災後的新篇章。

  今天,我們的黨和國家正以迅猛的態勢反腐倡廉,在官場中掀起一場另類的“抗震救災”戰鬥。今天,我們悼念同胞,緬懷英雄,正需要化悲痛為力量,繼承和發揚“汶川精神”,熱愛祖國、傳遞愛心、無私奉獻,並以高昂的、樂觀的的精神面貌,武裝出一支“完全”為著人民,“徹底”地為人民利益工作的優良的幹部隊伍,撐起泱泱華夏的錚錚脊梁。(台灣網網友:何竹梅)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