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拒“道歉”到底是為何?

時間:2015-05-01 15:40   來源:台灣網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當地時間29日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對日本在二戰期間給亞洲國家造成的痛苦表示深深“懊悔”,在這方面他將堅持前任日本總理們的表態。但安倍演講全程未提“道歉”二字,他繼續回避責任的做法引起美國一些議員、韓裔和華裔民間團體以及反戰組織的抗議。

  “懊悔”一詞僅僅指因過錯而自恨,就某些缺點或錯誤感到後悔。“道歉”是指為不適當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認不是;承認使人委屈或對人無禮,同時表示遺憾。兩則的意思具有本質的不同。前者只是承認自己的錯誤,沒有要求被對方原諒,而“道歉”一詞則具有主動性,主觀上真誠希望得到被傷害者諒解。

  日本二戰時曾侵略中國和世界所犯下滔天罪行,罄竹難書,但卻不願向中國和世界人民正式道歉,讓人痛徹心扉。

  分析日本之所以不道歉原因,日本將入侵作為其百年國策,日本受到國土面積狹小、資源貧乏和人口密度大的國情影響,一心想通過對外殖民擴張、通過軍國主義來改變自己不利現狀,在中國建立殖民地是其百年夢想,認為弱肉強食,乃天經地義。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即確立對中國侵略的基本國策。1868年明治天皇,提出“殖産興業”、“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三大政策作為建國的指導方針。日本天皇由於以軍事戰爭稱雄亞洲的治國方略已經形成,開始從思想、政治、經濟等方面對全民進行戰爭總動員,但是他們低估了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精神、低估了中國人民的英勇頑抗、不怕犧牲的堅韌精神,最終使他們的“美夢”破滅。

  目前,日本雖然承認侵害他國的事實,但是沒有悔恨之意,日本“二戰”罪行的清算到今天仍沒有完全結束,許多受害者還在等待日本政府的正式道歉,只有真心誠意的道歉才能通向真正的戰後和解,才能夠讓被殘害的無辜受害者安息。

  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只有弄清楚那些是好的行為才是真誠的根本,要想成為一個負責人的大國,首先要對自己的錯誤敢於負責,勇於擔當,拿出真誠的行為獲得世人的諒解。安倍始終不肯真誠道歉,是在回避歷史,掩飾罪行,必將受到中國、亞洲人民的抗議和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痛恨。(台灣網網友:何康)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