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意盎然的三月的到來,全國矚目的兩會也正式進入議程。縱觀這幾年的熱點話題,公平教育一直榜上有名,而作為進入高等學府的門檻、公平性期望最高的高考一直為人們所詬病。
不是説高考制度本身不公平,這不公平是相對於不同省份的學生來説的。其根本原因在於,不同地區的考生進入同一所大學的標準因為全國的不統一命題而變得不同。拿北京和河北舉例,一方面由於是首都,北京享有全國最好的教育資源,而其鄰居河北省,其唯一一所211院校河北工業大學的校址還在天津,這是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且反差極大;另一方面,就高考試題難度而言,河北省所用的全國一卷的難度大大超過北京卷。而如今的事實是,做著較難試題的河北考生反而要比北京考生多考近60分才能和北京考生進入同一水準的大學。
在中國,“北京戶口特別值錢”是一個事實,而不公平的地域教育資源配置為這一現象添油加醋。對於大多數父母,北京戶口意味著他們的孩子將來進入高等學府的重要保障,是他們對自己孩子進行長期的教育投資肯定“有所回報”的心理安慰。可見,不公平的教育已經對民眾的民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為此,教育部去年正式試行高考改革方案,且試點在浙江和上海,隨後將擴大全國卷的使用省份等等。但是此次高考改革實際重點在於省內競爭的公平性,即各種加分項目的減少,而對於網上許多人提出的諸如所有省份統一命題統一判卷、全國考生統一排名的想法只字未提。其實不是教育部不想提,是根本無法進行這些措施。教育資源的配置是基於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的,經濟發達的地區,政府財政才能加大教育投入。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教育既是上層建築也是生産力。我們看看那些名牌大學,如北大、浙大、復旦等,都坐落在諸如北京、杭州、上海等經濟發達的地區。因此,想讓教育資源在全國合理配置,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全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平衡。政府現在正朝著這一方向努力,不再追求GDP增速,而是將其放緩,強調經濟結構優化改革,縮小各地區的經濟差距。但是就目前來看,還沒有什麼明顯的效果,因此全國經濟發展的平衡可謂任重而道遠,需要的是時間和毅力。
建國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的高等學府精英教育時期,諸如上述的不公平就不存在,因為當時能考上大學的人就算得上學生中的精英了。但是隨著各高校擴大招生、新大學一個個落成,精英教育慢慢變成了大眾教育,進而在考上大學的學生分數中也有了三六九等之分。但是請注意,這一段時期,尤其是90年代中後期到千禧年,此時改革開放已經在全國展開,但是各地的經濟發展速度參差不齊,優勢地區的優勢被進一步擴大,劣勢地區的劣勢也被進一步擴大,各地的經濟發展愈發不平衡。隨著高等學府招生規模的擴大,人們開始意識到不僅要考上大學,還要考上“好大學”,而這種意識的出現正好與各地區的經濟規模差距瘋狂拉開相重合。也難怪在那個時期,在北京戶口政策寬鬆的時候出現如此之多祖籍不在北京卻擁有北京戶口的人了。
公平教育不是一句空談,實現它需要以經濟發展的平衡為前提。而想要全國性教育平衡,更是需要政府不遺餘力地進行經濟結構的深化改革,加快落後地區的發展速度。教育關係到民生,也關係到反腐問題,因此它的公平性應當予以重視。(台灣網網友:章家正)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