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污染治理體制機制不順桎梏現代農業

時間:2015-02-27 17:22   來源:台灣網

  剛剛出臺的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範,按規定享受相關財稅政策。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大力推動農業迴圈經濟發展。繼續實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開展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東北黑土地保護試點。加大水生生物資源增殖保護力度。建立健全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國家水資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全面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力度。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擴大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退耕還濕試點範圍,推進重要水源地生態清潔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大力推進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加強營造林工程建設,發展林産業和特色經濟林。推進京津冀、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修復。摸清底數、搞好規劃、增加投入,保護好全國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補助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繼續擴大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試點。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濕地保護獎勵試點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貼政策。加快實施退牧還草、牧區防災減災、南方草地開發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加強問責監管,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2001年——2012年,全國有10萬多家原本位於城市內的高污染、高能耗企業逐漸搬出中心區。有1/5的搬遷場地被嚴重污染。污染企業遺留用地隱患多,底數不清,治理成本高,治理主體不明確,多種因素制約污染治理,多方期待管制步入精細化。

  《南方週末》前段時間大篇幅披露土地污染治理情況,總的意思是污染面積大,治理項目少,治理復墾覆蓋面和力度差,投入少,難度大。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曾在2014年4月17日向媒體發佈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那次調查根據“七五”時期全國土壤環境背景值調查的點位坐標,開展了對比調查。結果表明,表層土壤中無機污染物含量增加比較顯著,其中鎘的含量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增加,在西南地區和沿海地區增幅超過50%,在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增加10%-40%。

  情形不容樂觀。不由聯想湖南“鎘大米”的頻現,江西吉安市安福縣、吉水縣等地區,因為農民所使用的化肥含有毒物質,導致數千畝水稻秧苗枯萎,上千戶農民受損。號稱“北大倉”的建三江,萬畝水稻大地號,也面臨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成份變化的因素的干擾。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為其快速的經濟增長付出高昂代價。一項政府調查顯示,中國的耕地有很大部分遭受嚴重污染。過去30年來,中國農業掀起一場革命,糧食生産增加近一倍。中國依賴高産作物。為更多收穫,農田使用過量化肥,且高達65%的化肥使用不當,河流和農田因此受污染,有毒物質留在土裏。

  在人們想像中,工業生産和城市化生活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因。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副院長鄭風田稱,環保部做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業是中國最大的污染源。未被吸收的化肥滲入地下水進入人們生活的水迴圈中。工業化的農業生産方式如無改善,未來治污之路將非常艱難。

  《人民日報》2013年1月4日曾在頭版頭條報道,武漢赫山無奈“解毒”代價高昂,今天的生産場地不能再成為明天的污染場地,鬧市地塊荒廢8年,原因是原先的“地主”是武漢農藥廠的所在地,污染嚴重。2006年該地塊在開發時就發生了工人中毒暈倒的事件。

  聯想已經發生的土地污染的案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前些年曾發生運往南方一個大城市的糧食被重金屬污染的事件,究其原因種糧地塊被重金屬污染了,可謂“中毒”了。土地被“毒倒”,後果不堪設想,城市土地將失去經濟和社會價值,造成鉅額的損失。農村糧田被污染將對食品安全帶來不可逆轉的危害。

  從三聚氰胺到地溝油、毒大米一直到鎘大米,還有蘇丹紅鴨蛋和帶增白劑的麵粉等等不勝枚舉,一方面暴露出不法分子利欲熏心,道德缺失,傷天害理,另一方面也顯示源頭污染是食品安全的大敵。應按照國務院要求,地方黨委、政府對食品安全負總責,也就是説食品品質安全實行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

  治理食品源頭污染,地方各級政府牽頭,明確劃分層級監管責任制。在田間地頭,農業部門就要對食品品質切實負起責任,實行標準化生産,嚴格控制農藥、化肥施用範圍和劑量,控制藥物殘留,關停並轉小造紙、小電鍍、小化工等幾小污染企業,嚴禁重金屬污染,確保農産品綠色無公害。嚴格和細化奶畜養殖、生鮮乳、豬、牛、羊等活體收購以及乳製品等的生産、銷售、出口等各個環節的品質安全管理責任。

  在以糧食為主的農産品收購、儲存、運銷過程中,糧食流通部門要負全責,單打單儲單運,確保原糧無污染,品質安全。農産品涉及哪個部門,那個部門就要對品質安全負責。在糧食等農産品加工、成品銷售環節,質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商、衛生等部門就要明確各自監管責任,一抓到底,確保食品品質安全衛生。

  從體制、機制上確保地方政府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負總責,遏制土地和水資源污染,確保職能部門有效實施層級過程監管,形成上下聯結,縱橫貫通的,以各地政府為主,各職能執法部門分級分段負責,共同擔當的土地、水資源、食品安全監督檢查管理體系。事前預防,監管到位,事後問責清楚、追溯有力,重典治亂,嚴懲不貸。

  同時國家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土地、水資源等環境監測指標體系建立、食品安全標準的修訂完善,建議堅持政務公開原則,實施大氣、水資源、土地等環境監測結果的公開,提高公眾認知度。食品衛生品質標準制訂過程也要全過程公開,重新梳理已有的各類食品安全標準,特別是速凍食品、方便食品、米麵油製成品,所更新或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一致,同時緊緊結合國內的實際,與時俱進,做到科學、統一、效能、安全。

  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

  最後贅述,土地、水資源、大氣等保護,有法不依、有章不循、降低標準,另立一套的現象時有發生,要加大土地、水資源、大氣等環境監測,加大食品安全衛生品質監管力度,落實地方政府控制污染、食品安全責任,納入科學發展觀考核,一票否決。對破壞環境,對隨意降低食品安全標準的行為,無論是部門、單位或企業、個人都要從嚴處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環保部已已原則通過《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明確有毒土地的治理體制機制,從嚴管理,決不能為利益不顧民生,搞斷子絕孫似的開發建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方略進行了總部署和新闡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土地有新的要求和政策措施,土地是“三農”的基礎,是農民的命根子,也是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的有力支撐,

  治理污染是後發優勢,樹立保護耕地,愛護土地,休養生息,保護生態,依法用地,規範程式,確保永久農田長治久安,建設用地規範有序,合法合規使用,是依法治國方略的題中應有之意。(台灣網網友:孫曉明)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