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阻止書法藝術回歸筆墨之正?

時間:2015-01-23 18:24   來源:台灣網

  人民網公佈一份名單顯示,目前有12個省份的16名官員仍在該省書法協會兼任領導職務。廣東官員陳春盛稱自己是先進書協後任官員,如上級部門有要求隨時可辭職;海南省書協一位秘書長則公開回應,海南省被點名的兩位官員任職程式合法,未接到組織部門通知前暫不會辭去書協職務。(1月20日《南方都市報》)

  説到書法,筆者首先會想到筆墨之正,曾在為官任上寫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名言的清代畫家、文學家鄭板橋即使是書畫成名之後,也從不畏權勢,不為官宦劣紳們作書畫,但他卻常常賣字畫資助窮人,藝術家“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氣節正體現於此。

  那麼今天的藝術家還有多少人有這種氣節呢?早在1998年,兩辦即下發《關於黨政機關領導幹部不兼任社會團體領導職務的通知》,但現實中,此規定因為執行不到位,各地書協擠滿了官員。以陜西為例,2013年1月,陜西省書協換屆大會“選舉産生”了共計主席1人、常務副主席16人、副主席18人,加上名譽主席、顧問、秘書長、副秘書長等多達64人。去年年底,陜西省書協主席、省政協原副主席、省委統戰部原部長週一波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批評官員兼職協會領導現象,並從自身做起宣佈退出書協。此事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引發媒體熱議。1月初,包括週一波在內,陜西8名廳級幹部退出書協,其中多人表示自己是“被辭職”,從中可見,他們對這頂書協領導的官帽有多麼地不捨,而我們也很容易想到,剩下的56人就算鞭子打也是不願意撒手的。

  為什麼領導幹部熱衷擁擠于地方書法協會中的?這是因為相對繪畫與篆刻等專業性更強的藝術來説,書法是相對更容易練就的,而書法的價值取嚮往往在權力蔭潤下並不以水準論英雄。比如廣東省原政協主席陳紹基曾于2007年起擔任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其作品起拍價達到了2000元到12000元;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一幅字能公開賣到3000到6000元,個別間距能達到9萬。是他們的字真有那麼好嗎?顯然是權力在書法背後“長袖善舞”。而近期,南陽紀委常委謝先瑩“以土雞蛋和小磨香油”換得上億書畫收藏事件引發媒體廣泛熱議,昨日再爆原信陽市平橋區政府常務副區長,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研究員,信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春恩生活作風腐化,並擁有鉅額財産,而其因逼婚26歲女茶藝師遭拒誣陷詐騙其500萬元書畫作品及古董後終落馬。毋庸諱言,這兩位擁有鉅額書畫作品的處級官員發財不是靠書法水準,而是依賴手中權力的“狐假虎威”。

  針對官員為名利擁擠于地方書協裏的亂象,在十八屆中紀委五次全會上,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直言:“有的領導幹部楷書沒寫好,直接奔行草,還敢裱了送人。”“現在有的幹部玩過了,飄飄然了,忘記了執政黨和老百姓的關係了。”王岐山可謂一針直扎入“雅賄”的死穴。而長期以來,為規避腐敗風險,官商之間禮上往來往往都是打著藝術的擦邊球:高價購買書畫、古董、玉石或其他藝術作品給官員送禮,即所謂“雅賄”,顯然,某些領導幹部熱衷擠進藝術家協會兼職,正是為了依靠權力浸潤而將自己低劣作品賣出個高價,從中名利雙收。

  被人民網點名的幾位書協官員,面對輿論質疑,依然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或解釋自己是先進書協後任官員,或是任職程式合法。説到底傳遞出他們不捨“面子”,更不捨“裏子”的心有慼慼焉。我們説領導幹部有自己的高雅愛好是好事,但他們畢竟應該以“為人民服務”為主業,換言之,當許多書法家蘸盡墨池、窮其一生也無法成名之時,一位領導幹部用短暫的業餘時間即能成名成家,並一字千字不太違反藝術市場規則了嗎?

  十八屆三四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而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筆者認為,此“市場”同樣也包括書法藝術市場的規則,而全面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語境下,相關部門有必要對《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進行必要的修訂,一方面,要對各類政府性行業組織進行行政化管理。另一方面,對加強對其他公益性、服務性、文化藝術類的行業協會進行分類管理,讓行政的回歸政府,讓公益的回歸社會博愛,讓文化藝術的回歸筆墨黑白之正。(台灣網網友:張艷麗)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