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兩年,看中華多少滄桑巨變?

時間:2014-12-04 21:45   來源:台灣網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與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他説:“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並提出全國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領全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中國夢”理念提出兩年,中華大地有多少巨變呢?(11月29日中國網)

  夢想是生命的靈魂,是心靈的燈塔,是引導人走向成功的信仰。一個擁有夢想,並設計夢想、追求夢想、實現夢想就是一個最完美的人生之旅。夢想,是理想的昇華版,是前進目標的原動力,而偉大復興中國夢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未來,更詮釋的是使命、責任、擔當、渴望。相對於“個人夢”,中國夢不但凝聚著民族的最大公約數,也承載著每個人的夢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而早在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後與中外記者見面,併發表首次“施政演説”時就提到,期待中國民眾都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正是“中國夢”理論的核心內容,即億萬人民的夢,構成偉大復興中國夢,每個人都在“中國夢”中分享著人生出彩的機會,即化作具體的“上學夢”、“就業夢”、“宜居夢”、“醫保夢”、“致富夢”……。

  兩年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秉執著“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和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務實執政理念和態度,讓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日漸接近、愈發清晰,社會治理理論與制度已日臻完善,宏偉藍圖已日漸多彩明細。從戶籍制度改革到計劃生育政策調整,從城鄉養老並軌到招生制度變革,從“八項規定”、“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八個堅持”,從全面深化改革到依法治國方略,到今年11月時隔13年APEC重回中國,中國從“參與者”到“引領者”的身份轉變,到“中國夢”、“亞洲夢”、“亞太夢”同夢攜手,中國正向世界傳遞著自信與從容,這正如今年習近平主席訪法期間所説:“中國睡獅已醒,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在10月8日召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心齊,心齊則事成”。截止今年11月底,十八大以後被查處的省部級官員已達54人,而自去年6月18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啟動以來,全國10萬餘幹部主動上交價值5.2億元的紅包及購物卡,公車實際清理清退11.4萬多輛,關停轉型457家會所,“三公”經費較活動開展前壓縮530.2億元。同時,清理清退“吃空餉”人員16.2萬多人。同時,八項規定發佈兩年來,已有7萬多名黨員幹部被黨紀政紀處分,這些成績的取得,讓黨風政風更加清正,讓黨心民心更加凝聚,八項規定與走群眾路線可謂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加油站”。

  去年11月9--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提出全國深化改革的目標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改革的紅利更多惠及全體人民。在今年10月20--23日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六大任務,其中包括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如果説十八屆三中全會為中國夢規劃了經濟藍圖,那麼四中全會就是為中國夢制訂了法制保障,兩次全會可謂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維修站”。

  1949年3月23日一早,毛澤東在平山西柏坡中央舊址的土坯房前握別依依不捨的父老鄉親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動身前往北平,他高興地説:“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2013年7月,趕考的接力棒傳遞到了習近平手中,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啟動後,習近平重回西柏坡,重新沐浴信仰之光,重溫“進京趕考”。回首建國65年成績的背後我們卻無法回避問題,我們依然走在趕考路上,而且越接近頂峰,越路陡難行,但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曙光卻近在眼前。“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岳夢中飛”,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兩個一百年”正如同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高考上線答卷,它在引領我們要時刻團結進取、居安思危、腳踏實地、勇於攀登,去迎接那“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英雄豪邁。(台灣網網友:劉立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