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FTA談定 臺灣僅止于“憂心忡忡”?

時間:2014-11-12 13:25   來源:台灣網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11日10日談判完成,雙方簽署會談紀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韓國總統樸槿惠在會晤時共同確認中韓自貿區結束實質性談判。中韓FTA談定消息一齣,臺灣從政界到商界紛紛表達對其經貿發展的擔憂。

  臺灣《工商時報》11日發表社論稱,中韓簽訂FTA,大陸吹響主導亞洲經濟的號角,“臺灣應該仔細聆聽來自北京吹起的響亮號角,不能再用已經陳舊的兩岸關係做為出發點,而必須聽懂習近平所説“尊重彼此發展道路”的弦外之音。臺灣《經濟日報》則以“臺灣怎麼辦”為題,在社論中直言不諱地提到“臺灣的舉棋不定,不但經貿利益流失,政經地位也不斷邊緣化,才是令人憂心之處”;文章建議目前最佳脫困之道在於找出經濟上尋求與大陸與亞太地區進一步整合,又能維持臺灣自主發展空間的中間道路。並稱“這條路很困難,但非走不可”。

  除了島內媒體的激烈反映外,中韓FTA實質性談判結束的資訊更令島內工商業界“驚醒”。他們擔憂一旦中韓FTA生效,臺灣商品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與市場份額將受到很大的衝擊和影響,而兩岸服貿協議雖已簽署,但何時生效卻還遙遙無期,貨貿談判也陷於膠著狀態,臺灣工商業者的焦慮誰能看得見呢?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就表示,中韓FTA談成,最多半年、即可看到臺灣産業快速下滑的“翹翹板效應”。甚至,未來一旦中、日、韓FTA簽署,臺灣將徹底被邊緣化。而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更是表示,大陸佔臺灣出口比重達46%,未來韓國出口到大陸貨品零關稅,臺灣産業直接被打趴。這些天來,許多臺灣商界大佬紛紛指出,兩岸ECFA不論是服貿或是貨貿都要“加速”, 讓臺灣翻轉、不要空轉。

  總的來看,未來世界經濟有兩大潮流,一是經濟全球化將進一步加速,二是區域經貿一體化趨勢勁足。有人統計,目前全球要已有15個大的區域自貿協定在運作,處在談判階段或已啟動可行性研究的還有24個,比如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協定(TTIP)、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CP)等;本次APEC會議,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啟動也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區域經貿發展離不開區域性FTA的有力推動,因而備受各國政府重視並紛紛當做本國開放發展政策的重點選擇。有人這樣預測,中韓自貿區一旦建成,中國的GDP將增長1%—2%,而韓國則可能增長2%—3%。一個人口高達13.5億、GDP高達11萬億美元的中韓共同市場建成,其對兩國經濟、東北亞及亞太區域經濟,乃至全球都將産生重要影響。如此看來,中韓聯手推動建成中韓自貿區,將大大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為構建亞洲及亞太開放融合發展格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韓自貿區不僅助推兩國的貿易、投資以及整個經貿的發展邁上新臺階,騰出更大更多的發展空間與廣度;對於未來東北亞地區的自貿區的建立來説,也具有特殊意義。中韓自貿區談判的率先完成,早走一步,對於中日韓自貿區、中澳自貿區、以及涵蓋亞太16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等自貿區談判進程,無疑將起著很大的拉動作用。

  不久前,臺灣領導人馬英九表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佔臺灣雙邊貿易的70%,所以絕對要加入。兩岸貿易又佔有重要的角色,因此臺灣應該盡可能的廣結善緣,才會有更好的競爭環境。對此,筆者認為,“廣結善緣”只是個理想的主觀看法。

  大陸高度重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大陸市場很大,臺灣的産業和商品在大陸市場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大陸有誠意繼續推進兩岸經貿關係,但有一點,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個大潮流大趨勢,大陸不會因臺灣而停止對外開放腳步,臺灣不能在自己的“閉鎖漩渦”裏徘徊不前。中韓FTA談定,臺灣難道僅止于“憂心忡忡”?島內的産業界已經充分地表達了憂心所在,紛紛表達要求儘速通過兩岸服貿、加速簽署兩岸貨貿,那麼,把危機變為轉機,這個主動性還要靠臺灣自己。(台灣網網友:王振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