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産”豈能成為腐敗新溫床?

時間:2014-10-22 17:38   來源:台灣網

  一個僅有20多名職工的鄉鎮財經所,接待開支究竟有多大?一年購買22萬多元的柑橘、33萬多元的土特産等。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近日召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縣委書記陳行甲披露的“內幕”,讓1000多名與會幹部“震驚”。(10月21日《中新網》)

  土特産,是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別著名的産品,比如杭州的織錦、景德鎮的瓷器、紹興的黃酒。無疑,土特産就是某個地區的活招牌,是當地人的驕傲。但是,如果把土特産與公務接待聯繫到一起,人們不禁就會想到兩個字:腐敗。部分幹部、特別是鄉鎮把土特産搞得變了味兒。

  長期以來,我國公務接待費一直居高不下,成為民眾詬病的頑疾。這則新聞報道的一個小小的鄉鎮財經所,一年竟然送出11萬斤柑橘,接待及購買土特産開支平均一天928元,著實讓人大為震驚。對於這樣的“腐敗柑橘”,我們不能只是“不留情面”的在會場上圍觀,而是應該剝開看看。

  應該説,從“八項規定”到“六條禁令”、“公務接待新規”,中央對公務活動和公務接待標準的限制越來越細,都顯示政府打造陽光接待費的決心。各地充滿辣味的民主生活會也説明,只要願意改,就會有辦法。條條禁令下,鄉鎮幹部何以成為禁令下的漏網之魚?原因在於,公務接待費裝的是領導幹部甚至是基層員工的隱性福利,鄉鎮幹部定然要想盡一切辦法,將公務接待費整成一本霧裏看花的帳本,保護自己的“利益”。

  其實“腐敗柑橘”只是公務接待腐敗的冰山一角。正如近兩年來媒體曝光的一樣,一些地方在公務接待上講排場、耍闊氣、大手大腳、鋪張浪費,還有一些地方儘管高檔酒店生意冷清了,但是很多機關單位卻暗中辦起“小食堂”,甚至有的公務宴請轉入“不對外營業”的私人會所……這些“腐敗宴”、“腐敗禮”不僅吞噬了大量公帑,耗窮了基層單位,還耗垮了基層幹部的身體,耗沒了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與此同時,卻滋長了一些人損公肥私、自私自利、鋪張浪費的歪風,嚴重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

  將土特産徹底清除出公務接待的範疇,還要看緊招待費這個“筐”,需要整個市場的不斷成熟和完善。接受公眾監督,公款是屬於國家和人民的,應該用於改善民生、為民謀利上。更加規範的財務制度、更加嚴格的資訊披露,才能讓“業務招待費”陽光化。(台灣網網友:蕭滕)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