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名頻繁上演名字和內在誰更重要?

時間:2014-05-21 16:07   來源:台灣網

  自2010年以來,湖北地區高校新增20余張新面孔,這些院校或是由原來的學院升格為大學,或“獨立”,或更名,或合併組建,或新建。目前,高校更名大戰還在繼續,新面孔頻出不窮;並出現有15所高校名稱近似,導致開學時常有新生走錯校門。教育專家表示,頻改名不是好現象,學校重在練內功。(4月19日中國教育線上)

  高校改名字並非武漢個例。某種程度上講,頻繁改名的高校也不只是在湖北,其實在全國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近十年來,全國近2000所高校中,近半數換過“校名”。高校改名究竟為了哪般?無非是通過這種“外包裝”的更換來吸引生源。當然,其中不乏真正的改革創新者,但多數改名行為都是衝著“名”和“利”而來,學校改個好聽的名字,能招到更多的生源,就能掙到更多的錢。除了改名字,有的學院想方設法要升格為大學,通過獨立、更名、合併、組建、新建等多種形式提高知名度。筆者認為,頻繁改名不是好現象,難道高校的名字真的比其內在更重要嗎?

  高校如果只看重改名字,而不看重練好內功的話,那麼除了頭銜更換,辦學水準、師資力量、硬體設施、校園環境肯定不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和改進。過於急功近利、只求虛名的發展模式,使得部分高校顯然走入了生存的誤區。高校的學生招起來了,學校發展的立足點應該放在內涵建設上,以質取勝才是教育發展的正道所在。國外的百年名校並沒有把自己的名字改得“冠冕堂皇”,卻可以憑藉著自己的底蘊和實力依然成為享譽全球的著名學府。從另一個角度看,校名是品牌,而頻繁的更改校名只會是其文化積澱和底蘊的損耗,這樣豈不可惜?

  高校頻繁改名暴露出很多問題。第一,暴露出某些高校急功近利的辦學形象。這些高校不滿足於現有的校名和定位,蠢蠢欲動都想更名,專科往本科發展、本科向綜合靠攏,在校名上一味追求“高大全”,完全不顧自身教育形象。第二,高校名稱近似會引發名稱混亂,易誤導考生填報志願。高校名稱往往概括了高校專業結構及辦學特色,如果缺乏嚴肅性,想怎麼改就怎麼改,必然引起名稱的混亂,這對不明就裏的考生來講,是一場災難。第三,有違教育管理的嚴肅性,易形成不正當競爭。高校的更名有一套嚴格的程式,先由教育廳審核,再上報省市區政府,然後再報到教育部審批。名字近似的校名攪渾了招生的一池春水,為不正當競爭開了方便之門。

  高校頻繁改名就是源於對利益的不當追求,大學的擴張也是高校過度行政化下的表現。高校更名的隨意性折射出了功利化的辦學追求和不嚴謹的辦學決策,罔顧了高校作為知識殿堂的文化形象,也反映出了我們的教育體系在設置上的不夠精密。高校改校名不等於變成了名校,內功沒修煉好再“高大全”的外表也是假把式。高校頻換更換校名,是我國高校急功近利、盲目發展的一個縮影,校名一年一變,更何況學科、專業呢?很難想像,這會是一所成熟的大學的理性作為。我國大學要提高辦學品質,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形成優良的辦學傳統,需要的不是在校名上做文章,而應該踏踏實實按教育規律辦學。(台灣網網友:曾阿良)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