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指尖上的“毒癮”侵蝕生活習慣

時間:2014-04-28 15:45   來源:台灣網

  上課不帶課本必帶充電寶,每隔幾分鐘就刷刷微博、朋友圈,課堂上學生“低頭族”、“手指控”見慣不怪,學生玩得開心,卻忽略了老師的感受。“上課時,為將學生從手機上拉回來,老師可是各出奇招,有的失敗了有的暫時佔了上風。昨天,一高校老師感慨,手機成了“打不退的第三者”。(4月27日中國新聞網)

  當今社會,手機已經全方位地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之中,成為大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為大學生生活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為他們的成材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

  現代社會大學生學習、生活壓力巨大,人際交往日益頻繁,資訊更新流通速度快,這些原因使得手機成為大多數人學習和生活的重心,手機無形中在這些人的心裏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通過頻繁接電話來向別人顯示自己社團工作繁忙、人際交往廣泛,以此證明自己在群體中的重要性,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有些學生是因為平時的學習壓力太大而産生了厭學情緒或無聊感,通過手機短信和遊戲來進行排遣。一旦手機沒電或來電頻率突然降低就會出現情緒波動,如焦慮、煩躁、抑鬱等症狀。

  針對這樣的指尖上的“毒癮”,應該怎麼辦呢?因噎廢食肯定不行,筆者認為,作為新技術代表的智慧手機,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便了我們的工作,我們應當表示熱烈歡迎。但我們在推廣智慧手機的同時,應特別注重去營造積極向上的手機文化,通過各種途徑告訴使用手機的人們,千萬不能讓手機佔據自己的全部生活,更不能讓自己成為“手機奴”,要學會合理使用手機,提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譬如可在手機軟體中加入“遠離手機癮,享受好生活”這樣“公益廣告語”,定時提醒手機用戶;還可在大學、中學相關課程中增設科學使用手機的內容,普及“手機文明”。

  手機侵入我們的生活,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我們無法也無須回避,但是手機造成的“手機依賴症”則顯示了它所引起的衝突——手機已經攪亂了依賴者的生活。從這方面來看,我們要認識到過度依賴手機所造成危害的嚴重性,學會保護我們的身體、心理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有意識地將注意力從玩手機轉移到其他更有意義的活動上,以理性的心態來對待手機,讓手機為人服務,而不是讓人整天圍著它轉。(台灣網網友:袁寶)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