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條底線”是言論自由的“七條規則”

時間:2013-08-20 14:27   來源:台灣網

  “七條底線”是在2013年中國網際網路大會上基於規範網路言行的要求提出的倡議,即遵守維護法律法規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和資訊真實性底線,這也是幫助網民樹立網路責任意識的一種道德指引和法律行為糾正。

  胡適先生曾説過: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此番話語可見規則的重要性,而在真真假假多少分不清的網路世界,“七條底線”也正是人們行事應該遵守的原則,是凈化網路環境、維護社會秩序的七條規則。

  近年來我國網路發展迅速,尤其是手機社交類軟體客戶端的發展使得言論的傳播變得更為快捷。與之相伴隨的是網路暴力,隱私揭秘,惡意中傷,造謠生事等網路病疾的出現。有的人甚至利用網路平臺顛倒是非,誤導輿論散播假新聞、故意渲染仇富、仇官情緒,挑起社會矛盾。網路上的是是非非已然是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尷尬窘境。網路的虛擬性使得人們好似盲眼探路,霧中看花花非花,欲眼見迷背生刺。

  人們常常為了一時之快在網上大放厥詞,像“強姦陪酒女也比強姦良家婦女危害性要小”此類違反常識的言論,以及“我想炸的地方有北京人才交流中心的居委會,還有建委”這類影響社會秩序的言論,都應當被禁止。網路平臺的開放,讓言論自由步上了新臺階,但人們對言語反而更欠缺推敲,不再謹慎斟酌,經常鬧出許多大話、笑話來,也有一部分人還要因為自己的曾經的不當言語而接受法律的審問。

  從言論自由這一角度不難發現,網路的自由性使得政府對“危險言論”的監控和打擊仍存在盲區。相關部門很少能在海量的資訊中第一時間全部截獲不利於社會言論的發表。事實上在網路平臺上惡意攻擊國家政黨和社會主義制度,散播不利於國家利益的言論是如今網路傳播的另一大“特色”。這裡涉及到一個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的討論,究竟什麼樣的話才是底線,什麼樣的言詞才是禁區,當政府機關、國家政黨、部門領導的名字都成了禁詞的時候,我們就要想想這是否有道理,本來並不敏感的話題往往就是被這樣加工後,才讓民眾産生“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質疑和討論。

  同時網路病態日趨嚴重,很多人利用網路平臺發泄對於自身生存狀況的埋怨和不滿。而這部分事業生活不得意的人常不能反省而是把所有的責任拋給社會,工資收入低積蓄不多就説是單位剝削;找不到男女朋友就説人人都愛白富美、高富帥;官民糾紛不如意就説是惡官當道霸行鄉里;路上遇個小偷小賊的就説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老奶奶摔倒了扶一下被冤枉是推人者,不去扶又被説是人性麻木道德全無。在這裡就必須牢牢遵守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和國家利益底線的防護,網路提供的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平臺,但不意味著可以扭曲價值觀,歪解社會主義的內涵。總之一句話,埋怨事物不可太怪他,深思問題必須嚴問己。

  我國憲法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但公民言論應是建立在“不違反國家法律、不危害公共安全、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權利”的前提上。“七條底線”是言論自由的“七條規則”,在網路新時代下的中國,人人都應該遵守這“七條規則”,共同打造乾淨的輿論環境,健全完善言論自由機制。(台灣網網友 周成洋)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