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天價墓地放在火上烤

時間:2013-08-15 13:38   來源:台灣網

  武漢市新洲區一處正在修建的墓地日前被曝光。墓地雕梁畫棟、紅磚綠瓦,外觀“山寨”了北京天壇、應縣木塔和南海觀音等景點。陵園回應稱,想讓百姓享受到“皇家”禮儀。(8月14日 《北京晨報》)

  武漢新洲區公墓可謂生財有道,在建築物上山寨了北京天壇等中國著名建築,就美其名曰讓逝者有“皇家禮儀”的待遇。有了這個噱頭,便順理成章的推出每個格位一萬至兩萬的天價,而這已經超過了武漢商品房萬元均價的水準線。

  中國是講究禮儀的國度,信奉入土為安的思想一直以來在國人腦海中根深蒂固。政府推行火化遺體制度以後,也就隨之衍生出公墓的形式,用較小的空間安放逝者的骨灰盒。以此為背景也衍生出一條産業鏈。經過相關部門報批之後,民營資本可以參投公墓進行盈利。但所有的價格都應該按照國家指導價來執行。

  而武漢新洲區的“天壇”公墓價格表,卻好像跑偏太遠。誠然,五億元的投資是真金白銀,然而投資更多的消耗在人為堆砌出來的“著名建築”上,對於墓穴建設則有本末倒置的偏離,本身就有浪費土地資源之嫌。市場上一般墓穴價位在兩三千元左右,但如果就是因為“天壇”的存在,就把成本平攤下去的話,則有悖于市場價格指導,甚至是殯葬必須有的公益屬性。

  在殯葬行業中一直存在的政府指導價,但往往卻並不具備參考價值。群眾所期待的平價廉價,往往在實際過程中絕跡。央視曾經報導天價骨灰盒的新聞,便是其中冰山一角。在“你不買也得買”的準壟斷局面下,似乎掏冤枉錢成了必須有的尷尬。而在整個殯葬行業,把控著上游資源的人,一直都理直氣壯地主導市場價格。而監管、監督也僅是存在於某些公文制度的字裏行間。

  “天壇”公墓之所以有底氣喊出高價的一個原因,無非也是現在公墓吃緊的客觀現象造成。民政部門理應在這方面進行有效的托底,根據人口基數的增長,多拓建些公益化墓地。民資進入公墓本身是件好事,可以對某些個性化需求來進行量身定做,但前提是在國家指導價的條條框框裏執行。有關部門理應把國家早已經指定的指導價格進行落實,而不是懸空。非如此,恐怕老百姓在調侃房價高攀之餘,也要揶揄以後的“死不起”了。 (台灣網網友 謝偉鋒)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