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不再羨慕城市戶口

時間:2013-05-28 08:55   來源:台灣網

  促進教育公平,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機會,才能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高考臨近,堂兄家的女兒突然決定放棄高考,這讓堂兄急得坐臥不安,一天幾個電話找人勸侄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底線,農村孩子棄考傳遞出一個信號:底層上升通道受阻,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劇,貧窮將會代際傳遞,一代窮世代窮。(5月26日 人民日報)

  一張城市戶口背後揭示了農村與城市存在的巨大差別,期待高考公平已成為處在教育落後地方人一種根深蒂固的焦慮,他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享受教育的平等機會,但高考公平的底線越來越難以讓這些教育匱乏的孩子接受,因為打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城裏的孩子和鄉村的孩子已不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看到這則新聞,筆者想起大概在九年前有一篇很流行的帖子,名字叫做《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幾年後一篇被稱為姐妹篇的《我奮鬥了18年不是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同樣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和共鳴。

  兩篇故事可謂是農村孩子嘔心瀝血的勵志奮鬥史。第一篇文章麥子用第一人稱描繪了最典型的中小城市和農村子弟的奮鬥歷程,他經過18年的奮鬥,才取得和大都會裏的同齡人平起平坐的權利,這是一代人的真實寫照。

  一張戶口成了身份的差別,但是麥子經歷的那個年代,他們還能通過考學跳出農門,通過奮鬥獲得城市戶口,擁有讓人羨慕的白領工作。多年過去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增大,但農村生源在重點大學所佔比例卻逐年下降。原因何在?戶口作怪。一些重點大學成了一省一市的“自留地”。許多重點大學擴大了所在省市的招生計劃,壓縮了在外地的招生名額。這就造成同一所重點大學,本地考生可以以較低分數便能得到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而在其他一些貧瘠地區,考生只能以更高分數才能“出線”。致使農村孩子跟城裏孩子的比拼更加艱難,按照現在物價飛漲、就業的形勢,循規蹈矩的讀書也許奮鬥18年也很難再和他(她)坐在一起喝咖啡了。這樣就不難理解新聞中那位女孩為何執意要放棄高考。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底線,農村孩子棄考傳遞出一個信號:底層上升通道受阻,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劇,個人想通過按部就班的奮鬥贏得城市戶籍已是難上加難,甚至成了遙不可及的星星。 

  世界上的公平是相對的,這並不可怕,但是對不公平視而不見是非常可怕的。為了促進教育的公平,提高教育發展的水準,教育管理者你們的步伐是否應該邁得更大一些,走得更快一些?(台灣網網友 林珍妮)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