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學生就業不應只在“就業季”

時間:2013-05-20 13:30   來源:台灣網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699萬,比2012年增加19萬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從就業工作的重點指標應屆畢業生的簽約率來看,與去年同比分別呈現下降趨勢。經濟形勢、應屆生的求職觀念和高校專業結構的設置對此均有影響。(5月20日 《新京報》)

  人增,崗減,薪降……2013年,被稱為“最難就業年”。全國畢業生數量達到歷史最高的699萬人。今年北京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22.9萬人,而最近發佈的畢業生簽約率的確不在樂觀的水準線上。面對已經學會嘆老的年輕人來説,如此“生不逢時”的畢業季,是否又給他們增加了一抹社會現實的憂慮?

  儘管政策上已經對地域、學校等級都已經有相關的放鬆,但是落到現實中去,的確還存在著接力困難的距離。很多企業從自己本身發展,在薪酬付出同等的情況下,更願意傾向於招收本地戶口、211和985畢業生。另外在性別方面,青睞男性的比率又多少大於女性。政策在招聘過程中,起到“那根稻草”的作用,而對於有著自主招聘的用人企業來説,其實並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

  宏觀經濟在下行,無疑讓這一季的畢業生更有了悲壯的感覺。其實回顧以往,每一年的大學生就業都會牽動社會無數敏感的神經。他們就業的不解決,會産生更多的社會矛盾,對國家而言,都是人才浪費。在每年5、6月份,都會公佈相關的大學生就業簽約率,這也成了某些經濟和社會學家相對關注的晴雨錶。然而過了這個時間段,似乎就有種“天高任鳥飛”的感覺。

  關注大學生就業,不應該只聚焦于某個特定的時間段。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具有強烈的人生洗牌衝動。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也許第一個工作只是先在城市扎穩腳跟的策略,在試用期結束之後,很多人會選擇和單位企業“友好分手”。這部分人走向社會之後,他們的去向也應該值得關注。

  大家總有種年輕人“眼高手低”的錯覺,其實這已經是過去式。當下多少天之驕子,幹起了廁所管理員、遊船駕駛員,甚至博士碩士當城管,都已經屢見不鮮。可以説“無法改變環境,就讓環境改變自己”已經成了大學生就業的現實語境。人們早應該拋棄掉有色眼鏡,而從根本上去解讀大學生就業的各種現象。

  大學生就業,本質上更推崇創業,在解決自己的問題,還能淘得人生精神財富的雙桶金。但當下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相當低,最高的省份廣東也才不過4%。這其中扶持資金的畏畏縮縮、項目選擇的盲目性,以及範圍的狹隘化,都成了大學生創業的坎。關注這些有思想、有動力的年輕人的創業路,理應放在就業的範疇裏對待。

  就業率和大學生就業率,相互相成,後者則更有著中國式的社會關注度。對他們應該有著長年累月的回饋系統,作為很有參考性的指標,這也將直接影響後來的學子在進校門選擇專業上的正確性,同時也是職業教育必備的數據之一。放大了説,也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台灣網網友 謝偉鋒)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