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拐點警醒企業轉型發展

時間:2013-02-25 13:13   來源:台灣網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2年統計公報指出,2012年末,我國大陸15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372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佔總人口的69.2%。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這是相當長時期以來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的第一次下降。這也意味著,我國人口紅利出現拐點。(2月24日《南方日報》)

  與這條新聞遙相呼應的是,連日來見諸媒體的招工難報道:貴陽舉辦的一場300個崗位的招聘會有100多人參加;珠海一家酒店的招聘活動應聘者不足三分之一;江蘇一家企業赴各地招工10多天仍然是難以滿足用工需求……

  招工難的報道和“人口拐點”的統計放在一起,我們就看清楚了招工難的廬山真面目,招工困局和勞動人口減少是相輔相成的。

  長期以來,我國就是受惠于“人口紅利”的。眾多中下游企業靠著“人多力量大”完成了財富積累。但是依靠“人口紅利”帶來的財富卻讓很多工人“我姓曾”,很多企業在廉價使用人力中實現了自己的增收,拿著最少的錢幹著最苦的活兒的勞動力成為一道無奈的“風景”。企業在這種“人口紅利”的托底之下變得不思進取,科技投入減少、低端設備橫行,用眾多的人力生産著初級産品和上游産品,賣到國外,人家簡單加工或改造後便又賣到了中國,我們的“人口紅利”成就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我們用“人口紅利”為自己賺著硬幣,卻為外國人賺取了百元大鈔。這就是用勞動力生産低端産品的詬病。

  招工難和勞動人口減少的新聞,就是一個轉型發展的通知。要知道我們的“人口紅利”已經過去,企業要發展、要壯大就要學會走向高端,就要依靠前沿科技。傳統企業要瞄準市場轉型,引進高科技設備,生産高品質産品。對於依靠高科技發展經濟,改革的先行區珠海有著切身的體會。他們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入駐的全部是轉型後的企業。珠海市政府還與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簽署了科技框架協議,就是依靠轉型發展、科技發展,這裡的企業用工量減少了三分之一,效益卻提升了一半還多,最最重要的是,這裡的工人也因為新科技的給力,創造了更多的價值,收穫了更高的工資。

  “人口紅利”是初期發展的必須,但在發展的前行中必須要依靠更新的技術。在勞動力減少的現實面前,我們的企業就要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轉型發展,這個轉型應該涵蓋兩個部分:一是對自身的提檔升級;二是對工人關懷的提檔升級。唯此才能留住人才、做美企業。

  “人口紅利”拐點警醒企業轉型發展,沒有化繭成蝶的陣痛,就沒有企業幸福的好日子。 (台灣網網友 郭元鵬)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