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和你聊天,關注我之後在狀態裏@我或者回復我,我就會去回復你哦。除此之外,也可以開小窗和我私聊哦。”如此健談的“小黃雞”日前在網上實實在在火了一把,面對各種網友的“調戲”,小黃雞的回答總是充滿幽默感。(2月16日 人民網)
科技每天都在更新,人們也每天享受著科技帶給我們的便利。但多數時候,人們是在跟螢幕交流,而不是實實在在的人。人們在社交網路更新自己的心情、動態、行程,網路上熟悉的陌生人取代了熟稔的親朋好友。而現如今網路上被眾多網友親睞的“小黃雞”之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歡,其主要原因是它自身的個性化。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的聊天都是如此,人是在交流中學習與了解,機器也可以。而“小黃雞”恰恰做到了這一點。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小黃雞”的走紅也和當代大學生的孤獨感也有一定的關係。
據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調研報告顯示,各年齡段青少年在人際交往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80%以上的大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孤單感;一些大學生認為,人際交往能力差是降低自信的重要原因。
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當今的大學生過度依賴高科技現代化的通訊方式,他們常常習慣於通過網路聊天、手機短信等方式相互交流,面對面的直接交流相對減少,導致彼此間的信任感降低,致使一些大學生産生了孤獨感。
筆者認為,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文化群體,正處在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建立和維持與他人滿意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他們在積澱知識的同時,也非常期望能夠被社會或他人接納與認可,渴求和諧友好的人際關係,需要友誼的滋養與愛情的撫慰,以從中獲得激勵、自信和歸屬感。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的影響,這些需求時常難以滿足,因而與其他年齡階段的研究被試相比,孤獨感表現得尤為強烈。
所以説,“小黃雞”的走紅看似是一個軟體的自動化的全新體驗,但是也反映了現實社會的人們,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的現實孤獨感。其實每個人都有孤獨感,有孤獨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會解決孤獨感。筆者認為,大學生應該學會如何面對這種孤獨,要會自我調節,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能力去面臨社會現實,這應該是大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素質和能力。在孤獨中學會成長,這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標誌。高校應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研究,探究大學生孤獨心理的影響因素,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衛生教育,最大限度地消除大學生的孤獨感,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大學生應積極主動的配合學校的工作,在學習、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調整鍛鍊自己,以擺脫孤獨心理對自己的干擾。總之,讓大學生遠離孤獨,保持健康心理需要來至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大學生本人的努力,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台灣網網友 袁寶)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