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主權需要全民同仇敵愾!

時間:2013-01-16 13:41   來源:台灣網

  澳大利亞學者格裏高利克拉克對日本人總結了14個特點,第一條是“具有強烈的群體性,習慣於聽從命令”。這一點優勢就是行事整齊劃一,壞處是一旦領導層被邪惡勢力掌控,整個團隊都會愚從,從不認為自己是錯的。

  20世紀初,美觀傳教士阿瑟亨德森史密斯(明恩溥)寫了一本書《中國人的人性》,對中國人性格的總結第一條是“保全面子”。中國人重視“面子”,優點就是人與人的交往如同演戲,很精彩,但是只是掩飾而不去真正解決問題。

  同樣是西方人對於東方兩個相似的民族的總結,但至今讀起來讓人仍舊感到強烈的震撼。

  就拿日本侵華歷史來説,這是世界公認、板上釘釘的事情,但是因為日本領導人拒不承認,幾乎全部的日本國民都否認這是侵略,否認有諸如南京大屠殺等等禽獸一樣的行為。

  同樣的問題下,即便中國人就是處在日本侵華軍的鐵蹄之下,社會上“日中親善”、“攘外必先安內”等等投降主義口號卻依舊很有市場。更有甚者,很多的中國人自願充當“皇協軍”、組建“維持會”,反過頭來幫著日本侵略者坑害自己的同胞。

  簡單的問題,讓人體會到兩種不同民族心理所帶來的結果。

  在近期的釣魚島問題上,同樣也可看出端倪:

  釣魚島地理位置重要,因此自從日本覬覦併吞並琉球後,對釣魚島就只有“要絕對佔有”聲音,哪怕二戰後被打得稀巴爛也沒有弱化。即便是2012“釣魚島國有化”後,中日兩國劍拔弩張,整個日本國內仍舊是同一種聲音。

  反而是作為受害者的中國,國民對待自己領土問題上反而是從來不堅決、不果斷,在維護自身權益上處處被動。當前,中日圍繞釣魚島爭端幾乎已經白熱化了,但是國內“要戰”“要和”兩種聲音始終爭論不休,只是一味“顧面子”,不想落了“中國威脅論”的口實。更有甚者,一些掌握話語權的“專家”配合美日文宣攻勢,頻頻要求國人要“顧全大局”、“不要輕言戰爭”,使得中國的國民心理更加的紊亂。

  上個世紀日本侵華時,日本內部有種聲音,就是與中國進行戰爭,只要稍加威嚇,中國人自身先從內部潰敗。目前釣魚島的形態,與“9.18事變”或者“7.7事變”時中國的社會形態何其像也——難道又要讓歷史重演嗎?!

  《詩經秦風無衣》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表現了秦軍作戰時團結抗敵的情懷,因此秦軍所向披靡。那麼,何時中國內部對待外侮時能有一個聲音,就是:

  “全民同仇敵愾,捍衛主權絕不動搖,哪怕付出血的代價!” (台灣網網友  張岳琢)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