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群眾的反感“聯”

時間:2013-01-05 13:30   來源:台灣網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主持召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座談會,他説,開展好教育實踐活動要始終站穩群眾立場,做決策、定政策都要想到老百姓的利益,學會換位思考,多聽一聽普通群眾的願望,多想一想老百姓的感受。(新華網)

  群眾路線是黨的優良作風和傳家之寶,群眾是事業的根基、發展的後盾、執政的土壤,服務群眾、富裕群眾、幸福群眾不是對群眾的施捨和恩賜,而是黨員幹部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繫。怎麼聯繫群眾?“站穩群眾立場,學會換位思考”道出了精要所在。

  傳統的春節佳節將至,各地又啟動了密集的聯繫群眾活動,訪貧問苦、送衣送糧、座談慰問……領導帶隊一天密走多戶貧困戶,慰問金、慰問品如毛毛雨飄入千萬家,一時間黨員幹部們忙的不可開交。雖然,必要的形式不可少,但這種“定時聯”、“規律係”,是出以真心還是完成任務,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群眾需要什麼樣的“聯”?捧出一顆真心,帶著一份真誠,送上一些真惠,即使無錢無物,態度就是真誠度;哪怕無資無助,語言也是療傷藥。如無真心,萬千黃金難聯民心;缺少誠意,千萬輜重難係民意。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即將啟動之機,最好還是挂出真心“聯”,摘下反感“聯”。

  及時取下應景“聯”。一些黨員幹部在考核評價、人事調整、集中換屆等時機,熱衷於緊密聯繫群眾,應景走訪群眾,把“聯”字當成聯絡感情、勾兌人情、請辦事情的“應景聯”,這種“聯”越多,越是殺傷隊伍公信、黨委威信,群眾很反感。

  趕緊摘下任務“聯”。各種傳統節假日前,層層安排部署送溫暖活動,基於行政要求,不少黨員幹部把聯繫群眾當作政治任務,到了這家屁股還沒坐熱,程式式、禮節性的語言説完,就拍屁股走人往下一家趕,讓群眾感覺接受“聯繫”是替你完成“任務”,不僅沒有感受到“溫暖”,反而産生受“愚弄”之感。

  永遠廢除綵排“聯”。在這些“定時聯”、“規律係”中,為了方便領導的行程安排,不少是提前綵排、事先準備的“專業聯繫”點,定的都是公路沿線、交通便利、長于表揚、工於感恩的“慰問戶”,有的甚至並非是那種急需聯繫幫助的對象,出現“年年歲歲聯一戶、層層級級到一家”的獨特景象,給人以演戲、作秀之感。

  走訪聯繫群眾不是施捨、不是恩賜、不是政績,黨員幹部要切忌“一聯了之”的心態。應把聯繫群眾當作惠民生、聚民心、得黨心的重大工程,作為親民、愛民、服務於民的自覺行動,作為敬畏群眾、拜師為民的重要載體,不僅在節日裏要“去看看”,在平時更要“常看看”;既要送物資,更要送感情,真正把黨的關懷和組織牽掛送到群眾的心坎上,才會真正讓群眾時刻體會到黨委政府的真情和社會的溫暖。 (台灣網網友 匐莖)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