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蔡英文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有何玄機

時間:2012-11-26 16:08   來源:台灣網

  日前,蘇貞昌在“獨派”綁架下,成立了民進黨的“中國事務委員會”,技術性踢謝長廷出局,自己親自兼任該委員會召集人。並試圖邀約蔡英文、謝長廷、遊錫堃等大佬級的人物為委員。此舉先後被謝長廷、遊錫堃拒絕。但蔡英文卻在第一時間答應加入委員會。這樣一個顯然僅具有理論探討價值的二級部門,蔡英文爽快答應加入背後有什麼玄機,是出於什麼考量?蔡英文和蘇貞昌難道心結已除?蔡英文今後甘願做蘇貞昌的小跟班?

  蘇貞昌想將民進黨大佬級的人物吸納到“中國事務委員會”,顯然打的是一舉多得的如意算盤:一是,大佬都在其主導的二級部門工作,無論工作內容和成效如何,都凸顯他整合能力和居高臨下的位置,給人一個黨內團結的假像;二是,各大佬均在委員會內,蘇貞昌在大陸事務上,在民進黨和綠營方面,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有進展可獨居其功,沒有進展,所有大佬都得替其分擔責任。三是,蘇貞昌也許認為作為爭執和妥協的平臺,只有這麼多有分量的政治人物同時參加,才可能有所成就。否則,成立這樣的部門無非是畫餅充饑,欺人自欺而已。

  蘇貞昌的如意算盤對這些政治大佬來説,自然洞若觀火。謝長廷、遊錫堃無論理念如何,都不甘心為其擔當兩岸政策無法達成共識的責任,更不甘心為了這個不可能有實質進展的機構,統歸到蘇貞昌的二級部門,將自己的身份格局做小。大佬們紛紛拒絕加入委員會是在情理之中的。

  蔡英文此時第一時間答應蘇貞昌加入委員會,顯然不是為了給蘇貞昌救場,更不是要甘心做蘇貞昌的“小跟班”,而是心思細密,要在整個政治佈局和權力爭奪中搶佔一個高位。

  蔡英文加入蘇貞昌的委員會,首先是擔心以謝長廷為代表的兩岸政策激進派佔上風。無論下面怎麼傳言謝長廷和蔡英文政治結盟的可能性最大。但作為“兩國論”的操刀者的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顯然和謝長廷不同,而是更接近蘇貞昌的保守立場。謝長廷參訪大陸之後,其對民進黨甚或整個綠營帶來的思考和影響,都有逐漸加大的趨勢。蘇貞昌似乎已經無力阻擋謝長廷造成的大陸旋風。焦慮之下,蔡英文親自出馬,就是要和蘇貞昌聯手遏制謝長廷,為“大陸熱降溫”,是自己對大陸政策先居於主導決策的位置。

  其次,蔡英文也不希望蘇貞昌在兩岸問題上,能夠脫離自己的掌控而走得太好。這對蔡英文2016的東山再起實在是個威脅。在兩岸政策上,蔡英文以政策制定和談判高手自居,加入委員會,自然可以讓兩岸政策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按照自己需要的節奏進行。加入委員會如果是為了捍衛自己的理唸有所需要的話,那麼就近監控蘇貞昌才是權力鬥爭的真諦。蔡英文最可能做的就是將該委員會作為一理論探討的平臺。只有爭吵,最好不會有共識。這樣蔡英文在這裡主導爭吵,比在大學和黨外更能夠發力和增加能見度。

  再次,蘇貞昌將委員會這樣架構,事先顯然是得到過蔡英文的首肯。蔡英文以“委身相許”俯就其二級部門的委員,就是要堅定蘇貞昌的信心。因為她知道,蘇貞昌只有這樣做,才在兩岸政策上不會有對其實質影響的建樹。

  最後,蔡英文明知道俯就蘇貞昌的二級部門的委員,是要做小自己的格局。但她也寄希望自己先行答應下,最好各個大佬和派系都能響應加入,自己儼然會成為其中的核心和實質的主管,成為可以以點帶面,以兩岸政策的制定震撼和影響蘇貞昌的整個黨內事務,樹立自己的威信。退而求其次,即便各個大佬都拒不加入蘇貞昌的委員會,那麼蔡英文就更沒有現階段幫蘇貞昌達到推進兩岸事務目的的必要和義務。如果不能就兩岸政策達成共識,其責任在蘇貞昌缺少整合能力,而非蔡英文不配合也。蔡英文和蘇貞昌的心結不會因為這次暫時的合作而冰釋,反而會因近距離接觸以及之後的權力之爭而會更多塊壘。

  總之,蔡英文答應蘇貞昌加入委員會,只不過是保守勢力抱團取暖,是對兩岸交流必鬚髮展大勢的焦慮和最後的掙扎。臺灣最新的民調顯示,超過半數人支援民共交流。蘇貞昌蔡英文之所以要逆潮流而動,除了部分理念堅持的考量外,也是守成求穩,避免“獨派”分裂,維繫選舉需要的基本盤以及優先滿足自己的權力佈局的需要而已。蔡英文顯然不是要做人家的“小跟班”,而是待機而動,在未來整個民進黨權力佈局中,佔有有利的出發點。(台灣網網友:畢殿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