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沒有培養優秀人才”的死迴圈還將繼續?

時間:2012-06-07 14:47   來源:台灣網

  6月5日,被稱為“中國高校改革第一人”的南科大校長朱清時又一次炮轟中國大學,稱“近30年來,中國的大學沒有培養出優秀人才來”。朱清時説,現在的大學都是以給學生輸送知識為主。其實,真正優秀的人,首先應該有想像力。有想像力,才會創新;其次應該有很強的洞察力,能夠發現事物之間的規律;最後應該有很好的記憶力。(6月6日《武漢晚報》)

  “30年未培養出優秀人才”,這是否有點聳人聽聞呢?從宏觀數據上不斷攀升的大學升學率、就業率,到去年中南大學本科生劉路攻克國際數學難題的傳奇故事,難道中國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大學教育,竟然陷入“沒有培養出一個優秀人才”的尷尬局面嗎?鬆散的大學管理、浮躁的科研教學、“開房”索賄的教授等,令人堪憂的大學問題頻頻曝光,飽受詬病的教育現狀擺在眼前,恐怕中國的大學很難完成自我辯護。

  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一直是中國大學發展的重頭戲,但淺嘗輒止、改頭換面的改革嘗試,終歸難有成效。所以,中國的大學既不能培養出拉裏?佩奇、扎克伯格式的技術狂人,也不能造就比爾?蓋茨、喬布斯式的商業巨子,也就不足為奇。不過,急功近利的“催熟”教育,似乎倒相當適合生長街頭叫賣式的攤販。盤根究底,極端功利化的中國大學,缺乏開發創新思維的教育模式,備受大學推崇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喪失跆盡。

  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十年的文革動亂造成中國人才斷層,又恰逢改革開放,正是求才若渴的用人之際,社會主義各領域建設都急需大學輸送大量的專業人才,因此大學擴招為形勢所迫。加上人口基數龐大的青少年扎堆,競爭激烈,隨即引發持續至今的就業危機。種種的遺留問題和政策失控,教育功利化自然成為大勢所趨。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國家的進步發展,中國的基礎人才漸趨飽和,大學分配就業政策也早已取消,但平民化的大學教育卻未及時向精英教育、專識教育方向轉變,大學擴招範圍不斷擴大,“速成”的教育模式更未調整,人才輸送流通加速,給數量龐大的畢業生造成了空前的就業壓力。長此以往,就業壓力越大,教育功利化趨勢隨之加劇,而功利化的教育又讓學生缺乏競爭力,最終兩者陷進惡性的死迴圈。

  如今,大學生過早職業化早已不是新聞。高考志願填報時就已分好專業,剛進大學就已開始職業規劃,過早開始就業實習,大學校園鋪天蓋地的就業講座,每一個中國大學生已然“被催熟”。專業學習不問興趣,“好專業”的唯一標準就是“好就業”。試問,如此功利的的大學教育,但求畢業養家糊口已是不易,又何談理想興趣、創新造富呢?
 
  優秀的人才,正如朱清時校長所言,應該具備想像力和創造力,目光短淺的功利化教育很難培養這樣的人才。中國的大學教育向我們揭示:散漫的大學管理、功利的教育思維,也許能夠誕生一兩個偶然的天才,卻不能培養一批優秀的人才。大學需要引導大學生向獨立、自由的層次發展,如果不能拋棄貽誤大學創新發展的功利化教育,“30年沒有培養優秀人才”的死迴圈恐怕還將繼續。 (台灣網網友:余燕明)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