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慈善的受益者

時間:2012-06-04 11:09   來源:台灣網

  為期十周的《天聲一隊》第一季6月2日淩晨落下帷幕,在明星、草根以及現場和電視機前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天聲一隊》最終一共募集到1123萬元的愛心善款,為全國56所學校的孩子們募集到56輛快樂校車,圓滿完成此前定下的1000萬元終極任務。

  對湖南衛視而言,1000萬元的愛心善款是“終極任務”,可對當代中國的兒童來説,則僅僅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2011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曾公開表示,全國1.5億中小學生都配備上校車需要150萬輛校車,各項費用加起來需要財政4600億元的投入。據報道,全國校車缺口,高達80-100萬輛。若僅僅憑著湖南衛視的努力,要填滿如此巨大的缺口,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而那些缺乏安全新車的兒童們卻是等不起的。因此,除了依靠政府的投入之外,此項目需要全社會一起努力。

  人天生就是社會性動物。人與人之間與其説是競爭的關係,倒不如説是“共生”的關係。每個人的命運都通過某種看不見的力量連接在一起,從而使社會成了一個巨大的有機體。作為一個有慈善之心的個人或團體,當他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固然慈善本身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是他最大的報酬,但他可能沒有意識到——他正在幫助自己,因為每一個人,包括他自己都是慈善行為的受益者,而不僅僅是被幫助者。

  慈善行為具有生産性,它能降低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成本”,從而使生活于某一“社會共同體”中的每一個人都受益。表面上看,幫助他人的行為屬於“零和博弈”,即被幫助者之得乃助人者之失。若每個人都是孤立的、原子化的個體,確實如此。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每個人都會與其他人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幫助了他人,他人可能會給我即時的或延期的回報,這固然可以説我是在幫助自己。就算他人不給我回報,通過一隻看不見的手,我仍然將得到被幫助人的回報。例如,當我幫助了一位失學兒童,讓他受到了比較良好的教育,成了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提升了他們創造財富的能力,同時這個世界可能就少了一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這無異於通過我的努力,使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社會得到了某種微小的改良,從而變得更安全、更美好。所謂“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此之謂也。

  我一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因他的慈善(或道德)行為而獲得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回報,只有這樣,這種慈善(或道德)行為才會有可持續性。因此,我一向不提倡那種“毫無利己,專門利人”的行為。在湖南衛視這場以捐助校車為目的活動中,通過短信、網路、電話等多種渠道,每場均能獲得超過10萬人次的互動資訊。根據央視索福瑞收視調查數據顯示,該節目收視率穩定在0.68,收視份額3.0%,每場推及觀眾規模超過3000萬人,十場直播積累的觀眾規模達3億人次。這些數據表明,通過活動和互動的力量,該慈善公益行為已經在超過3億人次的人群中得到廣泛宣傳、推廣,在大眾心中種下了陽光慈善的種子。儘管與湖南衛視的其他節目相比,該節目的收視率相對較低,但該節目為湖南衛視樹立了積極健康、快樂向上的良好媒體形象,使其品牌獲得正面加分,獲得了更強的社會信任感和認同感——這未必不是一種很好的回報。

  正如一首流行歌曲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得人間!”——希望更多的媒體和個人能加入到以助人為樂的隊伍中來,大家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人類社會。(台灣網網友:宕子)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