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挂失補”一點寬容又如何?

時間:2012-05-14 15:20   來源:台灣網

  近日,鐵路車票打折、實名制火車票“挂失補”的實施,引起網民極大關注。

  無論存在怎樣的質疑,這些試探性舉措的方向都值得肯定。因為它們都不再停留于口號上,不再是“或將”“有望”的表態,而是通過躬身實踐,走上前臺接受民眾檢驗。

  我很願意把火車票打折及“挂失補”行為稱做鐵路的改革,儘管漲價也好、降價也好,是市場經濟自動行為,與改革可謂是風牛馬不相及,但相對於當下電力企業及其他壟斷行業打著改革需要的幌子進行價格上調的大環境中,鐵路此翻舉動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就拿這次“挂失補”舉措為例,鐵路企業不僅面臨自身利益的流失,還可能帶來各種監督、質疑的“麻煩”。

  11日上午記者昨天上午在鐵路上海站採訪發現,由於系統“卡殼”,幾位辦理“挂失補”業務的旅客遇到了不少麻煩,有一名旅客折騰近1個小時才成功。鐵路部門表示,系統仍有欠缺,將及時改進完善。(5月11日時代報)

  也許有人會站出來批判鐵路“挂失補”舉措背後軟、硬體的缺陷、不成熟,進而像挖祖墳一樣找出鐵路這樣那樣的毛病,找到抽絲拔繭口水痛快淋漓之快感方罷休。有必要嗎?至於嗎?我倒覺得應給予鐵路一定的寬容,任何新舉措開始都是跌跌絆絆的,更何況這是有利於我們旅客的事情。再説,改革什麼時候一帆風順過?回首改革開放歷程,聯産承包、物價闖關、工資闖關……哪一次沒有“現實阻力”?哪一次不是啃硬骨頭?哪一次離得開“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

  實踐中,從實名制、網路售票鐵路都殺出了一條血路,從這個意義上,勇於推進實名制火車票“挂失補”,不僅是對群眾呼籲的響應,也昭示了企業一種“心底無私天地寬”的改革精神,一種自我改革的責任和勇氣。

  許多弊端久改不革,許多東西久推不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這種責任感和歷史主動性。在這個意義上,車票打折、實名制火車票“挂失補”更為重要的,是觸動鐵路既有利益的自我改革的勇氣,而這點正是當下那些壟斷企業所不具備的。(台灣網網友:謝曉剛)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