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工資”買不回迷失的孝文化

時間:2012-04-05 08:58   來源:台灣網

  據報道,山東濱州一家公司每月額外給員工父母發放200至500元的“孝工資”,截至目前已發放近5000萬元。所謂“孝工資”,是公司代替員工盡孝道的一種企業行為,該項資金由公司獨立承擔,與員工工資完全分開。此制度從2007年在高管層實行,2010年對7000名員工推出。(3月28日《齊魯晚報》)

  “孝工資”,又一個新詞誕生了。不過不管這家企業是出於什麼目的發這筆工資,也不管很多人都認為這些工資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是員工工資通過另外一種形式錶現出來,一家企業,能夠想員工之所想,能夠準確抓住社會與員工在盡孝道與奮鬥上取捨的軟肋,這本身就是一種令人寬慰的表現。從這個角度説,與很多人觀點一樣,我也認為對於這家企業人性化的“孝工資”應給予足夠的掌聲。

  可話又説回來了,如果一個人盡孝道到了公司代替的地步,又説明什麼呢?説明在傳統思維中,盡孝道應該是一個不容推卸的義務,已經在更多人的眼中變成了一種可以替代的責任。就像某地竟然在清明節開通代替掃墓業務,據説生意非常火爆一樣。這難道不值得悲哀嗎?我們看到過太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的例子,當時很多人都表示,如果能夠挽留雙親的晚年時光,寧願拿出很多錢。可一切都是那麼蒼白無力,時光不能倒流,留下的只能是一片懊惱與懺悔,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在很多人眼中,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錢”來擺平,親情、愛情、友情皆是如此。可事實上,這種認知很淺顯。傳統的孝文化中有太多的細節,物質上的盡孝僅僅是其中之一。如果簡單地認為給老人多少錢,或者買多少東西就是盡孝道了,顯然有些片面。事實上,時下社會孝文化中,真正稀缺的卻是那種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孫陪伴左右、哪怕是幫爸爸媽媽刷刷盤子的天倫之樂。換句話説,如果這家企業對孝文化的理解足夠深刻,除了“孝工資”之外,還應該推出“孝假期”,讓員工有足夠的時間盡孝,也許更值得期待。

  盡孝,是一個龐大而且有著文化傳承的課題。對待孝的認知,也是見仁見智。不過,在類似深圳公務員暴打父母這種行為已經鮮見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似乎更應該思考,如何在物質之外盡孝。一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也唱出了很多無奈。而這些心酸與無奈的背後,其實都是孝文化在精神領域迷失的表示。而這種孝文化的迷失,就算公司給開多少“孝工資”也都買不回來。所以,“孝工資”只是用碰觸社會軟肋的做法獲取足夠的人性化認可,至於對孝文化本身,頂多是淺嘗輒止吧。(台灣網網友:倫立飛)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